近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2023上半年网络交易商品质量监测报告》引发社会关注,报告中"辨伪去妄"一词被提及27次,直指当前电商平台正品保障机制存在的深层漏洞。这场关于"在哪个网站买东西是正品"的全民追问,因杭州一位消费者的维权经历掀起新波澜,倒逼平台升级"AI验真+区块链溯源"的防伪组合拳。

重磅发布!在哪个网站买东西是正品“辨伪去妄”

8月12日,杭州市民张女士在某跨境电商平台购买的"专柜同款"护肤品,经品牌方鉴定为渠道不明货品。该商品详情页展示的授权书扫描件,后被证实系用深度学习技术生成的伪造文件。"页面显示的海外仓实景视频,实际是在广东某影视基地拍摄的。"品牌打假部门负责人向记者透露,这种"辨伪去妄"难度空前的造假手段,已形成包括3D建模、AI语音合成在内的完整产业链。

重磅发布!在哪个网站买东西是正品“辨伪去妄”

记者调查发现,当前售假技术已进化至"全链路造假"阶段。在某社交平台流传的暗访视频显示,福建莆田某工作室可提供"防伪四件套"服务:电子报关单、物流轨迹模拟、海关监管码生成及虚拟海外仓直播。这种将"辨伪去妄"复杂化的作案手法,导致普通消费者仅凭肉眼根本无法识别真伪。中国消费者协会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涉及商品真伪的投诉量同比增长68%,其中跨境电商纠纷占比达41%。

"现在的造假者会故意在商品留出细微破绽,消耗消费者辨伪精力。"网络安全专家王明阳指出,其团队近期协助警方破获的案例中,某团伙在假冒运动鞋内置入可扫描验证的芯片,但实际链接的是自行搭建的虚假验证平台。这种"去妄存伪"的逆向思维,使得传统防伪手段形同虚设。

重磅发布!在哪个网站买东西是正品“辨伪去妄”

电商平台的应对措施正在升级。记者在阿里巴巴西溪园区看到,最新投入使用的"慧眼"系统能自动识别商品详情页中0.1秒闪过的造假画面。该系统负责人介绍,通过对比全球1500个品牌官网的图片素材库,可对98%以上的精仿商品实现"辨伪去妄"。拼多多则上线了"全息验货"功能,要求跨境商品上传开箱过程的360度环拍视频。

法律层面的震慑效应逐步显现。广州互联网法院8月15日公布的判决书显示,某店铺使用AI换脸技术伪造品牌代言人推荐视频,被判处三倍惩罚性赔偿共计87万元。这是全国首例运用《电子商务法》第17条对深度伪造营销进行追责的案例,为后续"辨伪去妄"类案件审理确立重要判例。

普通消费者的认知误区加剧维权难度。"看到商品详情页有‘假一赔十’承诺,就以为是平台担保的正品。"张女士的经历并非个例。北京市律协电子商务专业委员会主任赵志刚提醒,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经营者作出的"辨伪去妄"承诺需与平台责任区分,消费者应要求商家提供可核验的电子授权凭证。

技术反制手段迎来突破性进展。记者在深圳某区块链公司实验室目睹了防伪新技术演示:每件商品被赋予包含81个维度的"数字指纹",消费者用手机NFC功能读取时,可追溯从原料采购到物流配送的完整链路。该技术已在唯品会奢侈品专区试运行,将商品鉴真时间从72小时压缩至20秒。

这场"辨伪去妄"的攻防战正倒逼监管机制创新。上海市市场监管局8月18日推出的"全民鉴真"平台,首创"可疑商品众包鉴定"模式。用户上传存疑商品信息后,系统会自动匹配3位同地区购买者进行交叉验证,该机制试运行两周已识别出价值560万元的假冒商品。

当记者问及"在哪个网站买东西是正品"的核心问题时,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商品质量研究中心主任李建军建议:"消费者应优先选择接入‘全国网络交易监管服务系统’的平台,这些网站的‘辨伪去妄’数据已与监管部门实时联通。"随着《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修订稿新增"防伪技术强制备案"条款,这场关乎信任重建的持久战,或将重塑电商行业的竞争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