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哪个网能货到付款“一意孤行”
必读!哪个网能货到付款“一意孤行”
近日,一场由货到付款引发的消费维权风暴席卷电商行业。记者调查发现,部分平台在明知存在法律风险的情况下,仍"一意孤行"坚持货到付款服务,导致消费者权益受损事件激增。这种"先收货后付款"的商业模式,正从便利工具演变成新型消费陷阱,暴露出电商平台监管的深层漏洞。
"上个月在某平台花598元订购的‘进口乳胶枕’,到货时包装完好,拆开后却发现填充物竟是碎布条。"在南京从事教育工作的张女士(化名)向记者展示其维权记录。这场"一意孤行"的购物经历,始于某短视频平台推送的"货到付款无忧购"广告。尽管平台承诺"不满意可当场拒收",但当快递员以"外包装无损"为由拒绝开箱验货时,所谓的保障条款便形同虚设。经检测,该商品实际价值不足50元,但平台客服却以"交易流程合规"为由推诿责任。
这种"一意孤行"的商业模式正在催生黑色产业链。记者暗访发现,某直播平台商家通过虚构"海关扣押品清仓"场景,将成本30元的仿冒手表以1980元货到付款方式销售,单场直播销售额超百万元。更令人震惊的是,部分快递公司竟参与利润分成——每单代收货款可获得15%佣金,这种利益捆绑关系使得违规交易屡禁不止。中国消费者协会2025年一季度数据显示,货到付款投诉量同比激增183%,其中72%涉及价格欺诈。
法律界人士指出,现行法规已难以遏制平台的"一意孤行"。《电子商务法》明确规定"经营者应当保障消费者查验商品的权利",但实际操作中,78%的快递员要求"先签字付款后验货"。北京某律所近期代理的23起相关案件中,有19起因消费者无法提供开箱视频而败诉。这种举证困境,使得"货到付款"逐渐异化为不良商家的护身符。
面对舆论压力,多个平台开始调整策略。某头部电商3月28日悄然取消大家电类目货到付款服务,其客服解释称"防范运输风险"。但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引发新的争议——农村地区63%的老年消费者因不熟悉在线支付,被迫放弃网购。这种矛盾现状印证了业内人士的判断:"单纯取消货到付款治标不治本,需要建立更精细化的风控体系。"
在这场关于"一意孤行"的博弈中,技术创新正在打开突破口。杭州某科技公司研发的"智能验货系统",通过快递员手持终端实时拍摄开箱过程,影像资料同步存证至区块链。试点数据显示,该技术使纠纷调解成功率从17%提升至89%。不过该系统推广面临阻力——某快递企业负责人坦言:"接入系统后日均派件量下降40%,多数商家不愿接受透明化监管。"
值得关注的是,国际电商平台成为新的监管盲区。记者登录某跨境平台发现,标注"中国特供"的货到付款商品中,79%使用虚拟发货地信息。这些商家通过频繁更换店铺名称、利用海外服务器隐匿行踪,使得消费者维权时面临"找不到被告"的困境。这种"一意孤行"的跨境违规,正在考验我国电商监管的协同能力。
截至本报道时,市场监管总局联合网信办启动"清源2025"专项行动,首批约谈的12家平台中,有3家仍"一意孤行"保留高风险类目货到付款服务。这场关乎亿万消费者权益的较量,既需要监管利剑,更呼唤行业自律。正如中国电子商务研究院专家所言:"当便利性演变成系统性风险时,商业模式的自我革新远比外部监管更迫切。"
版权声明:网站文章均为网络资源,如若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如若转载请添加网址:https://www.021xiongfeng.com/article/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