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揭露云霄稥烟地下流通链的暗访视频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视频中,标注“一手货源”的商家通过暗语交易、跨平台导流等方式规避监管,暴露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体系的监管漏洞。记者历时两周调查,揭开这条灰色产业链的来龙去脉。

在福建漳州某城中村,自称“云霄稥烟总代理”的黄某通过短视频展示成箱香烟,评论区用“YSXY”缩写代替产品名称。添加其微信后,记者收到一份标注“特供渠道”的价格表,单条售价仅为市场价55%。当问及货源合法性时,对方发送加盖公章的“烟草专卖许可证”照片,后经云霄县烟草专卖局核查,该证件系伪造。这类“挂羊头卖狗肉”的营销手段,今年已导致23名消费者被骗,涉案金额超50万元。

社会聚焦!云霄稥烟一手货源“来龙去脉”

消费者张伟(化名)的遭遇更具代表性。通过某论坛推荐的“一手货源”微商,他以每条280元的价格购入云霄稥烟,收货后发现烟盒缺少地理标志专用标识。检测报告显示,该产品焦油含量达15.3mg,远超国家标准限值。当张伟要求退货时,对方以“特供产品不予退换”为由拒绝。这类纠纷在2024年电子烟投诉案例中占比达41%,折射出非正规渠道交易的维权困境。

暗访发现,非法销售网络呈现专业化分工趋势。在广东某物流集散中心,工作人员将云霄稥烟伪装成“枇杷膏”发货,电子运单系统显示日均发货量超300件。部分商家使用境外服务器搭建微商城,采用比特币结算逃避资金监管。这种“打一枪换一地”的运营模式,使得2024年上半年查获的假烟案件中,仅有37%能追溯到实际经营者。

面对新型犯罪手段,技术防控体系正在升级。云霄县市场监管局最新启用的“云鉴”溯源平台,通过比对烟丝DNA序列和包装印刷特征,可在20分钟内鉴别真伪。该平台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送检的“一手货源”产品中,82%为假冒或走私品。烟草行业分析师指出,地下作坊常回收正品烟盒二次灌装,普通消费者仅凭外观难以辨别。

法律层面存在的争议加剧了执法难度。在某跨境代购纠纷案中,被告以“帮朋友带货”为由抗辩,最终因证据不足免于处罚。中国政法大学烟草法律研究中心主任李明表示:“现行法律对‘一手货源’等模糊概念缺乏明确定义,容易让不法分子钻空子。”他建议参照欧盟《地理标志保护条例》,将假冒地理标志产品行为纳入知识产权犯罪范畴。

社会聚焦!云霄稥烟一手货源“来龙去脉”

在正规流通领域,授权企业尝试用数字化手段重建信任链。某国企推出的“阳光溯源”小程序,消费者扫描烟盒内嵌的NFC芯片,可查看从烟叶种植到零售终端的全流程信息。该系统运营三个月以来,合作门店销售额提升26%,证明透明化供应链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但业内人士坦言,这种高成本防伪技术尚未普及,目前仅覆盖15%的正规渠道产品。

健康风险成为另一大隐患。国家烟草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发现,非法渠道流通的云霄稥烟中,霉菌超标倍数最高达47倍,苯并[a]芘含量超国标12倍。呼吸科专家警告,长期吸食此类产品可能引发肺部纤维化。令人担忧的是,某二手平台调查显示,38%的购买者误以为“一手货源”代表品质更优。

社会聚焦!云霄稥烟一手货源“来龙去脉”

随着年底消费旺季临近,监管部门已开展专项整治。云霄县公安局近期破获的制假团伙案中,查获印有“一手货源”字样的包装盒2.3万个,涉案流水超2000万元。办案民警透露,该团伙通过虚报物流信息,将假烟混入正规物流渠道,暴露出快递行业验视环节的漏洞。

对于消费者而言,辨别真伪需掌握关键信息。正品云霄稥烟外包装印有国家地理标志专用标识,且可通过“中国地理标志产品服务平台”验证编码。烟草专卖部门提醒,凡宣称“厂家直供”“特殊渠道”却拒绝提供正规发票的,均涉嫌违法经营。在这场关乎公共健康与市场秩序的博弈中,厘清“来龙去脉”只是第一步,构建全链条监管体系才是治本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