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款名为"唾手可得"的线上香烟采购平台引发社会关注。该平台宣称"打破地域限制,全国极速达",却在运营过程中暴露多重法律漏洞。据国家烟草专卖局8月16日通报,今年二季度全国查处网络违法售烟案件同比激增68%,其中涉及"唾手可得"平台的投诉占比达23%,折射出新型烟草交易乱象的冰山一角。

最新消息!香烟购买平台“唾手可得”

"操作太方便反而害了我。"武汉消费者林女士(化名)向记者展示其手机订单记录。7月28日,她通过短视频广告跳转至该平台,仅用三分钟便完成注册、选购和支付流程,以"免税价"购入20条某品牌香烟。到货后却发现,所谓"海关监管仓直发"的商品既无中文标识,条形码扫描结果更显示"非本国流通产品"。当她试图联系平台客服时,发现对方账号已被封禁。

这种"唾手可得"的交易模式暗藏何种风险?北京市烟草专卖稽查支队负责人现场向记者演示:在搜索引擎输入"线上购烟"关键词,0.28秒内便弹出17.4万条结果,其中超六成链接跳转至类似平台。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网站采用动态域名技术,每隔72小时更换服务器地址,给监管带来极大挑战。

最新消息!香烟购买平台“唾手可得”

"所谓的唾手可得,实则是精心设计的法律规避手段。"中国政法大学经济法研究所研究员赵凯指出,根据《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一条,任何自动售货装置都不得销售烟草制品,这条规定同样适用于网络交易场景。记者调查发现,"唾手可得"平台在用户协议中刻意模糊经营主体信息,其公示的营业执照经营范围竟包含"文具零售",与烟草销售毫无关联。

灰色产业链的运作细节逐渐浮出水面。在某电商平台供应商交流群,一位自称"渠道商"的网友透露,这些平台通常采取"化整为零"策略:将整条香烟拆分为单包销售,利用"日用品""文具"等类目伪装发货。浙江市场监管部门8月12日查获的案例显示,不法分子将香烟藏匿在马克笔包装盒内,通过四家不同快递公司分批次运输,单日发货量最高达500件。

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公布的检测结果加剧了公众担忧。8月18日,中消协对"唾手可得"平台在售的12个香烟样本进行检测,发现其中9个样本焦油含量超标,最高达到国标限值的2.3倍。更触目惊心的是,3个样本中检出工业硫磺残留,这种常用于熏蒸中药材的化学物质,长期吸入可能损伤呼吸道黏膜。

"便利性不应成为违法经营的遮羞布。"烟草行业分析师周敏强调,正规烟草销售需同时具备《烟草专卖生产企业许可证》《烟草专卖批发企业许可证》和《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而网络平台往往三证俱无。上海市浦东新区法院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审结的27起网络售烟案件中,被告人普遍利用"唾手可得"式平台作案,单人涉案金额最高达87万元。

监管科技与违法手段的博弈日趋白热化。记者在"全国网络交易监管服务系统"后台看到,智能监测模块已实现每小时扫描2.6亿个网页,但新型违法平台采用的反爬虫技术,使得识别准确率仅有78%。广东省市场监管部门创新推出的"虚拟买家"执法模式成效显著,7月份通过该手段查获的非法售烟包裹达1200余件,涉案人员均采用"货到付款""虚拟号码"等反侦查手段。

在这场"唾手可得"的消费陷阱中,青少年群体成为重灾区。北师大心理学系团队调研发现,68.7%的未成年吸烟者首次接触烟草制品源于网络推送。江苏宿迁某中学教师反映,曾截获学生使用伪造身份证在平台下单的包裹,收货人信息栏赫然写着"游戏代练工具"。

随着8月20日《互联网弹窗信息推送服务管理规定》修订版施行,这类披着便捷外衣的违法平台或将迎来致命打击。但记者暗访发现,仍有部分商家通过"暗语销售"规避监管,如将"中华香烟"标注为"红色文具套装",将购买数量"1条"表述为"1号套餐"。

"唾手可得的背后是步步惊心。"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秘书长王浩提醒,消费者可通过三招识别违法平台:查验网站底部是否公示烟草专卖许可证、支付时确认收款方是否为实体烟酒店铺、收到货物后核对包装是否印有"专供出口"字样。正如林女士的惨痛教训所示——她因吸食劣质香烟诱发支气管炎,医疗费已超出购烟款的12倍,而维权之路依旧遥遥无期。截至本报道时,记者登录多个曾被曝光的平台发现,其仍以"闪电上新""特惠直通车"等话术招揽顾客,这场关于烟草消费的猫鼠游戏仍在持续升级。

最新消息!香烟购买平台“唾手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