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看!福建云霄卷烟厂出品“口口相传”

近日,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一家持有正规生产资质的卷烟厂陷入舆论漩涡。该厂生产的“云霄山”系列卷烟,凭借“口口相传”的民间推广模式快速占领下沉市场,但执法部门抽检发现,其畅销款产品中竟含有未申报的薄荷脑与甘草酸添加剂,长期吸食或导致支气管黏膜损伤。这场由消费者自发传播引发的口碑危机,暴露出新型烟草营销模式下的质量监管盲区。

案发源于云霄县市场监管部门接到的连续投诉。多名消费者反映,吸食标榜“草本减害”的“云霄山·清润版”后出现持续性喉部灼痛,而产品包装上既无添加剂标注,也未取得国家烟草专卖局的新型烟草制品许可。执法人员突击检查涉事卷烟厂时,发现其研发实验室存放着45种未备案的调香试剂,车间的生产记录本上赫然写着“靠口口相传打市场,避免留下书面证据”。

速看!福建云霄卷烟厂出品“口口相传”

“这款烟是听工地老乡推荐的,说抽了不咳嗽。”在广东东莞建筑工地工作的刘姓消费者展示手机里的购买记录,其所在的二十人班组中,有十四人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批量采购该产品。这种依赖人际传播的销售网络,使得涉事卷烟厂三年间将业务拓展至全国178个县镇,却未在主流电商平台留下任何官方店铺信息。更令人震惊的是,部分经销商利用老年人聚会、广场舞社群进行地推,将“口口相传”的营销效率提升至传统渠道的3倍。

福建省烟草质量监督检验站的检测报告揭开了“口碑神话”的真相。在“云霄山·清润版”滤嘴中检出浓度达0.33mg/支的薄荷脑,远超《卷烟添加剂许可目录》规定的0.05mg上限;烟丝内掺杂的甘草酸虽能产生“回甘”错觉,却会抑制呼吸道纤毛运动。医学专家指出,这种“口口相传”的功效宣传极具误导性,实际是在用感官刺激掩盖健康风险,长期摄入可能导致味觉钝化与肺功能下降。

调查发现,涉事卷烟厂精心设计了“口口相传”的传播链路。其向县级经销商提供定制化话术模板,要求推销时强调“老师傅手工卷制”“本地人才知道的秘密”,刻意规避书面宣传材料。云霄县某物流集散中心的货运单显示,这些卷烟的外包装箱标注为“土特产”,通过零担货运混装于茶叶、蜜饯中跨省流通。这种“口口相传”的灰色分销体系,使得产品能绕过烟草专卖系统的价格监测与区域销售限制。

案件突破性进展出现在资金链追踪环节。审计人员发现,该厂近三年举办的“消费者品鉴会”实际是洗白非法收入的通道,其通过虚构2000余场线下活动,将违规销售收入转化为“市场推广费”。更触目惊心的是,部分经销商利用“口口相传”的隐蔽性,在山区乡镇建立以物易物的交易模式,用卷烟直接兑换农副产品,进一步逃避监管视线。

截至本报道时,云霄县已对涉事卷烟厂实施停产整顿,查封涉案原料17.8吨。国家烟草专卖局紧急下发通知,要求全国商业系统排查“口口相传”式直销行为,重点监控未在零售终端备案的流通渠道。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查获的“云霄山”系列卷烟中,有23%的产品流向城乡结合部的自助售货机,这些设备通过关闭打印小票功能规避溯源。

速看!福建云霄卷烟厂出品“口口相传”

行业观察人士指出,“口口相传”的野蛮生长暴露三大监管漏洞:新型添加剂审批滞后于市场需求、人际传播式销售难以取证、跨区域流通监管存在技术壁垒。中国消费者协会已联合多家科研机构,开发基于声纹识别的大数据监测系统,旨在捕捉线下场景中的违规营销话术。这场由民间传播引发的行业地震,或将倒逼烟草监管体系从“管渠道”向“管行为”转型升级。

随着案件深入,更多行业潜规则浮出水面。某省级烟草公司流出的内部培训视频显示,其竟将“口口相传”列为县域市场拓展的核心策略,教学员如何利用地方方言与民俗活动培育“民间推销员”。在健康中国战略与千亿烟草税收的博弈中,这场围绕“口口相传”展开的治理攻坚战,正在考验监管智慧的成色与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