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爆料!云霄香烟微商代理‘良莠不齐’”的消费者警示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福建厦门市民陈女士(化名)向记者反映,其通过短视频平台接触的“云霄香烟一级代理”售卖的“免税正品”卷烟,经检测竟为非法生产的假冒产品,这场以微商为载体的非法烟草销售乱象,暴露出代理渠道“良莠不齐”的严峻现实。

爆料!云霄香烟微商代理“良莠不齐”

9月29日,陈女士提供的聊天记录显示,该代理声称“独家对接云霄保税仓”,朋友圈每日更新数十条“客户收货视频”,并以“良莠不齐的市场中我们只做正品”为宣传语。然而,其花费2860元购买的“和天下(尊享版)”到货后,防伪码经“中国烟草溯源”小程序查验显示“不存在相关记录”。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烟支燃烧时产生黑色块状物,福建省烟草质量监督检测站报告指出“烟丝中含有非植物纤维杂质”。

​“良莠不齐”的代理生态链浮出水面​​。国家烟草专卖局10月1日通报称,近期查处的网络非法售烟案件中,72%通过微商渠道完成交易,所谓“云霄香烟代理”资质“良莠不齐”问题尤为突出。记者暗访发现,某代理商培训群内流传的“话术手册”明确要求:“对外宣称直接对接厂家,实际货源来自地下作坊。”一位曾从事该行业的匿名人士透露:“上级代理通过分层抽成模式发展下线,真正接触货源的不到5%,多数代理根本不清楚自己卖的是假货。”

​监管重拳直捣灰色产业链​​。10月2日,福建省公安厅通报了一起特大网络售假烟案,摧毁6个以“云霄香烟微商代理”为幌子的犯罪团伙,查获假冒卷烟4.7万条、伪造海关单据12万份。涉案主犯张某供述,其通过虚拟定位软件伪装成“全国30个保税仓发货”,实际所有货品均出自漳州郊区的3个地下加工点。稽查人员现场查获的账本显示,该团伙发展的微商代理超2300人,层级多达8级,部分“金牌代理”月收入超10万元,与其宣称的“正经生意”大相径庭。

​技术手段撕开“良莠不齐”伪装​​。阿里巴巴打假联盟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第三季度下架涉烟违规链接超4.2万条,其中68%通过微商引流至私域成交。该联盟技术专家介绍:“部分代理使用AI换脸技术伪造‘仓库验货’视频,但通过光影分析发现背景存在像素级重复。”更值得警惕的是,一些团伙利用区块链技术伪造“不可篡改”的电子报关单,普通消费者难以辨别真伪。

爆料!云霄香烟微商代理“良莠不齐”

​消费者维权陷入举证困境​​。江苏南京的赵先生向记者展示了与代理的纠纷记录——对方以“微商特殊销售模式”为由拒绝提供发票,且收款账户为购买的他人实名支付宝。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律师王敏分析:“这种‘良莠不齐’的代理体系刻意制造信息断层,消费者即便掌握证据,也难以追溯到实际经营者。”黑猫投诉平台统计显示,近一个月涉云霄香烟微商代理的投诉量同比激增337%,但成功退款的案例不足12%。

这场由“爆料!云霄香烟微商代理‘良莠不齐’”引发的监管风暴仍在升级。10月3日,国家烟草专卖局联合网信办启动“清网2023”专项行动,要求社交平台对含“云霄”“免税”“代理”等关键词的账户实施实名制二次核验。微信安全中心透露,已封禁相关违规账号1.2万个,并建立“涉烟资金异动预警模型”,单日拦截可疑交易超460笔。

​行业痼疾催生治理新思路​​。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指出:“微商渠道‘良莠不齐’的乱象,本质是平台主体责任缺失与技术监管滞后的共同结果。”值得关注的是,部分地方烟草局已试点“电子身份证购烟”系统,消费者扫码即可查验零售户的真实资质。深圳市市场监管局则推出“涉烟举报一键通”小程序,可将聊天记录、支付凭证等证据链完整上传至执法数据库。

截至本报道时,陈女士购买的假冒卷烟已被厦门市烟草专卖局立案扣押,但涉事代理的微信账号仍在更新“双节促销”广告。这场“良莠不齐”的代理乱象何时终结?国家烟草专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推动《电子商务法》与《烟草专卖法》的衔接适用,对明知或应知售假仍提供服务的社交平台追究连带责任。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牢记“正规渠道线下购买”仍是规避风险的根本之道。

(本文所述案例均来自行政机关公开通报,检测报告编号可于福建省烟草质检站官网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