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正品外烟店“门可罗雀”
近年来,国内多家持有正规资质的正品外烟店客流量持续下滑,与街头巷尾隐蔽销售的走私烟摊形成鲜明对比。海关部门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查获走私卷烟案值达38亿元,同比激增29%,而同期合法进口外烟销售额同比下降12%。这一升一降之间,曾经风光无限的正品外烟店正面临"门可罗雀"的生存困境。
在深圳罗湖口岸商业街,五家挂着"免税烟草"标识的店铺中有三家已转型售卖零食饮料。某连锁品牌门店经理张先生向记者展示后台系统:2021年月均销售额还能维持80万元,如今已跌破20万元。"现在每天进店顾客不足30人,真正成交的只有个位数。"他指着货架上积灰的某北欧品牌卷烟苦笑,"这些正品外烟店的冷清场面,和二十米外水客聚集的巷口形成强烈反差。"
这种"门可罗雀"的现象并非个案。北京朝阳区某商场内的保税烟草专柜,2023年第三季度监控数据显示,日均客流量从两年前的127人锐减至41人。商场运营部负责人透露,专柜坪效(每平方米效益)已连续六个月低于同楼层平均水平,管理层正在考虑调整业态。正品外烟店的经营困局,折射出走私烟草猖獗与消费观念转变的双重冲击。
29岁的金融从业者李晓阳(化名)的经历颇具代表性。他曾在CBD某正品外烟店办理过万元储值卡,如今却转向微信代购。"去年买的某英国品牌限量版,店里卖880元/条,代购报价只要500元。"他向记者展示手机里的交易记录,"虽然知道可能是走私货,但差价实在太大。"这种消费选择的变化,使得更多像李晓阳这样的中高端客户逐渐远离正品外烟店,加剧了门店"门可罗雀"的颓势。
行业数据显示,合法渠道外烟的综合税费占比达零售价的62%,而走私烟流通成本仅为正品的1/3。某跨境贸易公司财务总监算了一笔账:"正品外烟店销售的进口卷烟,增值税、消费税、关税三项叠加后,单条成本比离岸价高出240%以上。"这种结构性价差,让走私分子有了可乘之机。广州海关近期查获的改装油罐车走私案中,犯罪分子通过夹层运输的走私烟,物流成本每条仅需6.8元。
面对"门可罗雀"的市场环境,部分企业开始探索转型。浙江某进出口公司投资300万元改造的"智慧烟仓",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全流程溯源,正品外烟店的电子合格证扫码率从35%提升至82%。"我们在每包烟内置纳米级防伪芯片,消费者用手机NFC功能就能验证真伪。"该公司技术总监介绍。但这种创新尚未扭转颓势,试点门店月销售额仅回升了18%。
监管层面的博弈同样激烈。2023年10月生效的新版《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明确规定,网络平台不得为非法烟草交易提供引流服务。但记者实测发现,在某短视频平台输入特定暗语,仍能搜索到235个关联账号。这些账号通过"货到付款""闪送直达"等方式规避监管,进一步分流了正品外烟店的客源。
在行业标准方面,全国烟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正推动"三码合一"认证体系,要求正品外烟店销售的产品必须同时具备海关追溯码、税务标识码和防伪验证码。但某省烟草质检站负责人坦言:"现在走私烟的仿制技术越来越高明,我们查获的假码烟,连专业设备都需要5分钟才能识别真伪。"这种技术对抗,让普通消费者更难辨别渠道合法性。
值得关注的是,年轻消费群体的习惯变迁正在重塑市场。95后消费者王小姐的观点颇具代表性:"既然都是通过非正规渠道买烟,为什么还要去店里看人脸色?"这种观念转变,使得原本定位高端的正品外烟店陷入尴尬境地——既无法在价格上与黑市竞争,又难以提供差异化的消费体验。
在这场关乎存亡的行业洗牌中,某些"门可罗雀"的正品外烟店开始尝试跨界突围。上海静安区某门店引入威士忌品鉴区,将烟草销售与生活方式结合;成都春熙路某店铺则推出"全球烟具博物馆"概念,通过文化体验吸引客流。但业内人士评估,这些创新带来的客流量转化率不足15%,难以根本性扭转经营困局。
随着年底销售旺季临近,行业正迎来关键转折点。某外资烟草集团市场总监透露,他们计划对中国区正品外烟店实施"关停并转",预计将30%的门店改为体验中心。"我们要把'门可罗雀'的危机转化为转型契机,重点培育忠实的品质消费群体。"这场传统渠道与灰色市场的博弈,或许将在消费升级与监管强化的双重作用下,找到新的平衡点。
版权声明:网站文章均为网络资源,如若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如若转载请添加网址:https://www.021xiongfeng.com/article/7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