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在中国卖国外香烟“互通有无”
近日,广州白云机场海关查获的一起特大走私案,将“互通有无”的跨境烟草交易推上风口浪尖。8月10日,海关人员在27箱申报为“塑料玩具”的货物中截获1.8万条英美品牌香烟,案值超700万元。这起事件揭开了“国际化消费需求”与“烟草专卖铁律”激烈碰撞的冰山一角,也让“互通有无”背后的法律边界与市场博弈成为焦点。
“我只是想满足客户对进口烟的喜好,却在灰色地带栽了跟头。”在深圳经营便利店的陈先生(化名)向记者讲述亲身经历。2024年6月,他从某跨境电商平台采购80条标注“互通有无·保税直发”的万宝路香烟,按每条加价50元销售,半个月内被举报查处。执法记录显示,这些烟虽贴有中文标识,但追溯码指向已注销的烟草公司,最终被认定为非法流通品。“本以为‘互通有无’是商业创新,没想到触碰法律红线。”陈先生缴纳5万元罚款后才取回营业执照。
国家烟草专卖局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查获的走私烟达4.3亿支,同比增长17%,其中通过“互通有无”式小额分散走私的比例从43%升至61%。业内人士分析,这种变化与海关严打大宗走私有关,许多团伙化整为零,利用“代购”“保税仓储”等名义规避监管。8月13日,厦门海关在入境旅客行李中发现288条拆分成单包装的日本香烟,犯罪嫌疑人甚至用口香糖盒分装烟支,试图依靠“蚂蚁搬家”实现“互通有无”。
值得关注的是,部分合法存在的“互通有无”通道同样饱受争议。在海南自贸港某免税店内,一位外籍游客正向工作人员咨询:“能否购买10条七星烟作为‘文化交流礼物’?”根据政策,离岛免税烟限额为每人每年50条,但必须有离岛机票且不可二次销售。免税店负责人坦言,每天需拦截超30起企图通过“分拆下单”变相批发的交易,“有人借口‘互通有无’搞代购,我们必须用护照与消费记录双重核验”。
这种博弈延伸至线上领域。记者在某社交媒体输入“互通有无 外烟”关键词,出现大量暗示性内容:一款标注“跨境文创收藏盒”的商品,点击详情却显示“拍下备注烟款”;某知识付费专栏以“全球供应链实战”为名,传授“规避烟草监管的技巧”。法律专家警告,此类行为已涉嫌非法经营罪。2024年7月,浙江台州法院对一起涉案金额超3000万元的案件作出判决,主犯利用“互通有无”名义建立覆盖12省的走私网络,最高获刑九年。
消费端的狂热推动着市场畸形扩张。北京某酒吧老板透露,进口烟利润率是国产烟的三倍,“一瓶威士忌搭售两包古巴雪茄,客单价能提40%”。这种“互通有无”的商业模式吸引大量投机者,却也带来安全隐患。8月15日,江苏省疾控中心检测发现,市面流通的走私烟中23%重金属超标,某批被查扣的“免税蓝莓爆珠”中苯并芘含量达国产标准的4.6倍。“非法生产者为模仿‘互通有无’的认证标识,往往使用劣质油墨,高温下会释放致癌物。”检测人员表示。
监管科技的升级让“猫鼠游戏”持续白热化。海关部门8月18日宣布启用“烟草分子指纹库”,通过激光光谱0.2秒内识别香烟产地,同时与抖音、快手等平台建立数据共享机制,三个月内已下架2.4万条涉烟违规内容。但部分海外品牌开始试探政策弹性,英美烟草集团在最新财报中透露,计划通过技术授权与中国烟草总公司合作生产 gloves等品牌,“用合规方式实现‘互通有无’”。
南洋理工大学研究中国烟草政策的学者指出,年轻人将“互通有无”视作全球化生活方式的延伸,但忽略制度差异——中国烟草专卖体系控制着从种植到零售的全链条,2023年行业利税达1.52万亿元,这种特殊性注定外来者必须遵循“游戏规则”。不过市场信号显示,变革压力正在累积:二手交易平台上,空的外国烟盒成交价高达百元,买家留言称“用于拍摄潮流短视频”;超过60%的Z世代受访者在调研中表示,希望“在合法前提下拓宽烟草消费选择”。
截至发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官网发布了中新两国就《自贸协定3.0版》的磋商进展,其中“烟草制品跨境管理”被列为技术性讨论议题。这场关于“互通有无”的定义权之争,或许正是中国在开放市场与保障主权间寻找治理智慧的现实考场。
(本文信息源自海关部门通报、司法裁判文书网及上市公司公开披露文件)
版权声明:网站文章均为网络资源,如若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如若转载请添加网址:https://www.021xiongfeng.com/article/7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