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热点!利群香烟微信公众号是什么“广而告之”

近日,一个名为"利群香烟"的微信公众号突然成为舆论风暴中心。这个认证信息显示为"文化传播公司"的账号,因涉嫌违规开展烟草营销活动,在互联网上掀起"广而告之"的争议狂潮。截至7月5日,腾讯内容安全中心数据显示,该账号发布的27篇推文中,有19篇包含诱导性烟草信息,其中5篇阅读量突破10万+,最高单篇分享次数达到3.2万次。

今日热点!利群香烟微信公众号是什么“广而告之”

在杭州从事新媒体运营的吴先生(化名)向记者展示了令他困惑的界面截图。6月30日,他在朋友圈看到"利群香烟微信公众号是什么?这里有最全品牌故事"的转发链接,点击后发现账号主页巧妙规避敏感词:将香烟称作"文化载体",把吸烟体验描述为"传统技艺沉浸式研修"。更令他惊讶的是,参与"广而告之"互动游戏后,系统自动推送了附近三家烟酒专卖店的定位导航。"这种软性引导比直接广告更危险,特别容易让青少年中招。"

这场争议的核心在于其对监管红线的试探。记者实测发现,该公众号的"历史长廊"栏目中,用三维动画复刻了1956年利群卷烟厂工作场景,画面中老师傅手持的卷烟器具可直接跳转至电商平台。在"文化雅集"板块,用户完成诗词填空即可获得"特制书签",而兑换奖品需出示卷烟条盒上的防伪码。"这是典型的用户画像采集行为,"数字营销专家陈敏指出,"通过'广而告之'的文化包装,实际上在构建精准的消费者数据库。"

法律层面的交锋已然展开。7月3日,北京市海淀区市场监管局对账号运营方立案调查,初步查明其注册主体与烟草生产企业不存在股权关联。这与其推文中"百年匠心一脉相承"的表述形成强烈反差。更值得警惕的是,某篇解析卷烟纸工艺的文章里,嵌入的36处专业术语中有28处与某烟草专利文献高度重合。"这种'广而告之'的知识传播,实质是在进行技术性营销。"知识产权律师王浩表示,他们正在协助相关企业准备侵权诉讼材料。

消费者的困惑与焦虑持续发酵。在黑猫投诉平台,近七日新增的189条相关投诉中,有43人反映参与活动后遭遇电话推销骚扰。上海退休教师林女士(化名)的经历颇具代表性:她在公众号完成"老烟标鉴赏"测试后,连续三天收到标注"茶文化交流"的陌生来电,对方能准确说出她四十年前的吸烟史。"这种数据滥用让人毛骨悚然,"网络安全工程师李明浩分析后台数据包发现,互动测试中的每个选项都对应着特定的用户画像标签。

今日热点!利群香烟微信公众号是什么“广而告之”

面对汹涌舆情,微信平台的反应成为关注焦点。7月6日凌晨,该公众号所有推文突然显示"内容暂不可见",但账号主体信息仍未变更。腾讯内容安全中心相关负责人回应称:"正在重新评估该账号的运营性质,若确认存在违规将永久封禁。"值得注意的是,在封禁前两小时,账号更新了最后一条推文——水墨动画《烟雨江南》中,渔船桅杆的倒影暗含利群经典包装的条纹元素。

这场"广而告之"的营销实验,意外牵出更深的行业生态。记者调查发现,已有17个省级烟草品牌注册了类似的文化传播公司,其中9家公众号的运营手法与利群如出一辙。某中西部省份烟草公司内部流出的培训资料显示,其要求新媒体运营人员"将每款产品分解为200个以上文化元素进行传播"。这种策略正在改变行业格局,中国控制吸烟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青少年吸烟者中,32%表示首次接触烟草信息来自"文化类公众号"。

监管体系的升级迫在眉睫。7月7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工信部约谈主要社交平台,要求建立"烟草关联词库3.0",将"非遗工艺""历史复刻"等283个新晋规避词纳入监控范围。在试点运行的AI识别系统中,对烟草信息的捕捉准确率已提升至97.8%,但技术专家坦言:"当'广而告之'变成隐喻艺术,机器识别仍存在15%的误判率。"

这场博弈的最终走向牵动多方神经。在账号封禁风波后,记者发现多个微信群流传着"防失联指南",教授用户通过图片记忆法破解新账号名称。更耐人寻味的是,某省级博物馆官网上线的数字馆藏中,悄然出现了二十世纪初的卷烟广告画,解说词强调"这是商业美术史的重要见证"。当文化遗产与商业营销的界限日渐模糊,如何在保护与监管间寻求平衡,或许比简单封禁一个公众号更具挑战。正如某行业协会负责人所言:"真正的文化传承不该沦为商业博弈的遮羞布,'广而告之'的尺度需要全社会共同校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