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宣!卖烟的微信名“一见如故”
官宣!卖烟的微信名“一见如故”
近日,一款以"一见如故"命名的微信账号因涉嫌非法售烟被江苏警方立案侦查。该账号通过打造"老友式"营销场景,在半年内构建起涉及14省36市的违法销售网络,其宣称的"品质如故""价格如故"承诺背后,暗藏着走私、售假与逃税的多重违法链条。这场代号"一见如故"的专项行动,揭开了社交平台涉烟交易"温情面纱"下的黑色产业。
"最初觉得'一见如故'这个名字很亲切,对方还主动分享茶叶品鉴知识。"在南京经营文创店的林女士(化名)向记者展示了她与涉事账号的聊天记录。今年2月,微信名为"一见如故-烟草直供"的用户添加她为好友,以"老客户专享""限量特供"为由推销免税香烟。在三次小额交易建立信任后,林女士预付2.8万元订购50条某品牌香烟,收到的却是印刷模糊的假冒产品。当她要求退货时,对方发送的语音仍保持"老友"口吻:"咱们一见如故,这点问题肯定帮您解决。"然而三天后该账号便停止响应。
这种"温情陷阱"的运作模式引发监管警觉。国家烟草专卖局4月1日通报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查处的微信涉烟案件中,38%使用过"一见如故""故交专享"等情感话术。记者调取中国裁判文书网发现,在福建漳州2月判决的同类案件中,主犯黄某经营的"一见如故"系列账号,通过虚构"退伍军人创业"人设,两年内非法销售卷烟价值达410万元。
"所谓一见如故实为精心设计的骗局。"江苏省烟草质检中心工程师向记者展示了查获的物证:标称"免税专供"的香烟中,72%的条盒包装防伪标识与正品存在毫米级差异,需专业设备才能识别。更令人触目惊心的是,部分批次香烟的焦油含量超标1.8倍,苯并芘含量达到国标限值的5.3倍,这种强致癌物的慢性毒性可引发肺癌。
法律界人士指出,这类"情感营销"已构成多重违法。根据《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非法经营烟草专卖品价值5万元以上即可立案追诉,而"一见如故"账号单月流水普遍超过20万元。值得关注的是,违法分子常利用"一见如故话术本"培养话务员,其培训资料显示:"首次对话需在90秒内建立信任感,重点挖掘对方的家庭责任意识"。
技术反制措施正在升级。腾讯安全团队披露,2025年新上线的"涉烟语义识别系统2.0",已能通过"一见如故""多年老友"等143个情感类关键词锁定可疑账号。苏州试点的"烟草交易溯源平台",更实现了从微信对话到资金流向的全链条追踪。但基层执法人员坦言:"当违法者将'一见如故'转换为'YJRG'等缩写时,系统识别准确率会下降约35%。"
公共卫生领域的隐患同样不容忽视。世界卫生组织驻华办事处数据显示,微商渠道香烟中霉菌毒素检出率高达49%,这些物质可导致呼吸系统慢性损伤。呼吸科专家特别提醒:"部分'一见如故'账号销售的细支烟,过滤嘴中使用违规增塑剂,长期吸食可能损伤神经系统。"
在这场"温情面纱"掩盖的违法活动中,大学生群体成为重点受害对象。记者获得的一份审讯笔录显示,某"一见如故"下线代理为在校学生,其供述:"上家教我伪装成勤工俭学的研究生,用'一见如故校友价'的话术发展客户。"这种套路与网页6所述花山区检察院办理的大学生涉烟案如出一辙,涉案学生最高获刑两年。
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监测发现,截至4月3日,仍有37个含"一见如故"变体的账号活跃在社交平台。这些账号采用"精准养号"策略:新号前两周仅分享茶叶、雪茄剪等关联商品,待算法标记为"正常商户"后,再逐步发布加密的烟草广告。某投诉平台数据显示,3月以来涉及"一见如故"的假烟投诉量环比增长217%,但仅有12%的消费者成功追回损失。
随着国家烟草专卖局"净网2025"专项行动深入推进,微信平台已封禁1.2万个含"一见如故"元素的涉烟账号。但根除这种"情感捆绑式"违法销售,仍需破解违法成本低、电子证据固定难等治理瓶颈。法律专家建议,可参照网页2所述腾讯与烟草部门的协作机制,将情感话术关键词纳入平台违禁词库,并建立"涉烟账号黑名单"共享数据库。
当记者结束调查时,某二手交易平台依然存在名为"一见如故·品质传承"的烟草广告,其商品详情页使用博物馆文物图片作为背景。这场关于信任与欺骗的较量,仍在数字化治理的深水区持续发酵。正如涉案人员黄某在判决书中的自白:"所谓一见如故,不过是抓住人性弱点的生意经。"
版权声明:网站文章均为网络资源,如若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如若转载请添加网址:https://www.021xiongfeng.com/article/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