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卖旱烟利润有多大“寸草春晖”
头条!卖旱烟利润有多大“寸草春晖”
近日,在云南宣威市龙潭镇得基村,64岁的旱烟种植户王建国(化名)正忙着将晾晒好的烟叶打包发货。他望着院子里堆积如山的烟捆感慨:"谁能想到这寸草春晖的营生,如今成了山区的金疙瘩。"随着传统旱烟产业逆势回暖,这个被外界视为"夕阳产业"的领域正焕发新生机。
王建国的经历颇具代表性。2020年返乡务农的他,起初尝试过种植烤烟、玉米等作物,但收益始终徘徊在每亩2000元左右。转机出现在2022年秋,他注意到村里老烟农晾晒的土烟叶总能引来外地客商高价收购。"当时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种了5亩,没想到第一茬就卖了3.8万元。"如今他的种植面积已扩大至20亩,去年毛收入突破16万元,亩均利润达6000元。
这种看似"土得掉渣"的农产品究竟藏着怎样的财富密码?业内人士指出,旱烟与工业烤烟存在本质差异。它无需复杂烘烤工序,自然晾晒20-30天即可上市,生产成本较烤烟降低约40%。在宣威山区,租地成本每亩仅500元,配合当地特有的富硒土壤,形成了"寸草春晖"般的自然馈赠。
"现在每天要发30多单货到付款,最远卖到黑龙江。"王建国展示着手机里的交易记录。随着电商平台介入,这种传统作物正突破地域限制。2024年数据显示,东北地区旱烟线上销售额同比增长270%,"叶落归根"的乡愁经济催生新业态。不过专家提醒,虽然单斤收购价可达30元,但需警惕盲目扩种导致品质下降。
在得基村旱烟合作社,负责人范赛廷算了一笔经济账:按当前市场价测算,2300亩种植规模可创造逾1300万元产值,户均增收3万元以上。这种"因地制宜"的发展模式,让700余户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正在分拣烟叶的村民李秀兰说:"上午干农活,下午来合作社打工,每天能多挣80块。"
寸草春晖的产业效应不止于此。重庆丰都县小安溪村通过"烤烟+旱烟"双轮驱动,使亩产值提升至8000元。农业局调研显示,种植户中50岁以上群体占比超70%,这项"银发产业"正成为留守老人增收的重要依托。不过也有烟农担忧:"年轻人嫌工序繁琐不愿接手,传统手艺面临失传风险。"
面对旱烟产业的"第二春",市场监管部门加强品质把控。所有外销烟叶需经过三次人工筛选,确保无霉变、无虫蛀。烟草专卖局工作人员强调:"虽然旱烟不在专卖目录,但必须取得农产品销售资质。"这种规范化管理让消费者买得放心,更让"寸草春晖"的乡土品牌走得更远。
当被问及利润空间,王建国点燃自卷的旱烟袋深吸一口:"比外出打工强多喽!"淡蓝色的烟雾袅袅升起,映照着院子里金黄的烟叶。这个曾经濒临消失的老行当,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或许正如那燃烧的烟丝,只要找准方向,再微小的火种也能绽放温暖光芒。
版权声明:网站文章均为网络资源,如若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如若转载请添加网址:https://www.021xiongfeng.com/article/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