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内烟草批发市场掀起一阵“多愁善感”的价格波动潮。多个省份的香烟批发厂家报价单显示,中华、玉溪、黄鹤楼等主流品牌批发价单周涨幅达3%-8%,而部分区域特供烟款价格却出现罕见下滑。这一矛盾现象引发行业热议,有经销商直言“价格走势像坐过山车,连厂家自己也摸不准方向”。

​市场波动:供需博弈下的价格迷雾​
据国家烟草专卖局7月15日发布的数据,上半年全国卷烟产量同比减少2.3%,但批发端库存量却增加4.7%。云南某大型烟草厂销售总监向记者透露,今年气候异常导致烟叶质量分级调整,高等级烟丝供应量下降12%,直接推高了中高端卷烟的原料成本。“原本计划上调5%的批发价,但看到下游经销商库存积压,最终只敢涨3%。”这种“走一步看三步”的定价策略,被业内戏称为“多愁善感”的试探性调价。

头条!香烟批发厂家价格“多愁善感”

在广东佛山烟草批发集散地,经销商陈建国展示了一份7月18日的报价单:硬盒中华单条批发价从432元涨至449元,而同一批次的细支云烟却从205元降至198元。“厂家解释这是‘结构性价格优化’,但消费者根本分不清这些门道,只觉得买烟越来越难抉择。”他的仓库里,高价烟与促销烟堆放在相邻货架,形成鲜明对比。

​政策调控与资本博弈的双重压力​
这场价格“多愁善感”的背后,是政策与市场的激烈角力。6月底出台的《烟草税收征管数字化升级方案》要求,全国23万家烟草零售终端需在10月底前接入税控溯源系统。北京国家会计学院烟草经济研究所测算,该系统全面运行后,非法流通卷烟数量预计减少35%,正规渠道批发价或将获得8%-15%的溢价空间。

头条!香烟批发厂家价格“多愁善感”

与此同时,资本市场对烟草板块的追捧加剧了价格波动。7月20日,A股烟草概念股集体上涨,其中集友股份涨停,华宝股份涨幅超7%。中信证券分析师李伟指出,电子烟国标实施后,传统卷烟企业估值重构加速,“有厂家通过调价测试市场弹性,为后续资本运作铺路”。

​消费者与零售端的连锁反应​
价格“多愁善感”正在重塑消费习惯。在杭州拱墅区一家便利店,店主王霞用红蓝两色标签区分涨价与降价香烟。“以前顾客进店直接报品牌,现在先问‘今天哪款有活动’。”她发现,零售价15-20元区间的卷烟销量同比增长22%,而30元以上高端烟销量下降9%。这种分化迫使批发厂家重新调整产品矩阵,湖南中烟已在7月初将白沙(精品二代)的出厂配额提高30%。

头条!香烟批发厂家价格“多愁善感”

不过,价格波动中的信息差也催生乱象。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部分批发商利用区域价差进行跨省倒货。一批产自四川的娇子(格调)卷烟,在重庆的批发价为82元/条,转运至湖北后却能卖出89元/条,扣除物流成本后仍有4.3%的利润空间。这种灰色流通不仅扰乱市场秩序,更让厂家制定的“多愁善感”定价策略效果大打折扣。

​行业洗牌:谁能破解“多愁善感”困局?​
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头部企业开始构建价格预警体系。江苏烟草公司上线AI动态定价平台,通过实时抓取全国2.6万个零售点的销售数据,每6小时生成一次批发价调整建议。而云南红塔集团则采取“逆向操作”,在7月22日宣布对红塔山(经典1956)实施三个月价格冻结,试图用稳定性重建渠道信心。

在这场“多愁善感”的价格变局中,监管部门的态度尤为关键。国家烟草专卖局计划在8月启动全国卷烟价格专项巡查,重点打击虚构涨价信息、恶意囤货等行为。经济学者张伟民建议,厂家应建立更透明的价格传导机制:“当批发价波动时,需同步向零售端传递清晰的成本构成分析,避免市场误读引发恐慌性采购。”

截至本报道时,记者获悉已有17家省级烟草公司向经销商发布《下半年价格稳定承诺书》,但文件未明确具体稳价措施。这场由“多愁善感”引发的价格博弈,或将随着中秋国庆销售旺季的到来进入新阶段。

(本文数据来源:国家烟草专卖局月度报告、中国烟草行业协会流通监测数据、上市公司公开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