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时特供!云霄网上买烟厂家直销“真赝难分”
近日,一场以“云霄网上买烟厂家直销限时特供”为名的网络销售风暴席卷社交平台。4月5日凌晨,某短视频平台用户发布动态称“保税仓直发真品,扫码立享三折”,画面中成箱标有“免税专供”字样的香烟正在装车,配文“错过再无”并附微信二维码。该内容在9小时内获得18.7万次转发,相关话题阅读量突破1.2亿次。记者调查发现,这场标榜“厂家直销”的促销狂欢,实则陷入“真赝难分”的乱象漩涡。
4月6日上午,福建漳州市场监管部门接到消费者集体投诉,称通过所谓“限时特供”渠道购买的香烟存在严重质量问题。云霄县烟草专卖局通报显示,今年一季度查获的假冒卷烟案件中,67%通过“厂家直销”话术实施诈骗。其中,广州消费者林女士向记者提供交易记录:3月28日通过某微信卖家支付2.4万元订购80条某品牌香烟,对方承诺“海关特殊通道72小时送达”。收到的货物外包装虽印有“真品保证”字样,但经专业机构检测,烟丝中焦油含量超标3倍,且含有未申报的化学添加剂。
“这种‘真赝难分’的乱象正在侵蚀消费信任。”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刑事合规部主任王振华指出,根据《刑法》第一百四十条,销售伪劣产品金额超5万元即可追究刑事责任。记者在最高人民法院裁判文书网查询发现,2024年全国审结的41起网络售烟案件中,有29起使用过“限时特供”“厂家直销”等营销话术,涉案金额最高达570万元。
海关部门4月7日更新的缉私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东南沿海查获走私香烟案值同比激增35%,其中通过“网上厂家直销”渠道交易的占比达58%。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涉事的云霄地区,2024年曾破获涉案数亿元的跨省制假案,犯罪团伙伪造电子报关单、仿制镭射防伪标识等手法,使假冒香烟达到“真赝难分”的程度。某物流企业安检主管透露,近期查获的走私包裹中,甚至出现配备虚假溯源二维码的高仿包装,“扫描显示的生产信息与正品数据库完全一致,但实际链接的是境外服务器”。
在这场“限时特供”的抢购狂潮中,暴露出新型网络走私的技术升级。国家烟草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专家张明宇向记者演示正品鉴别要点:2025年新款云霄香烟采用“Y型双排激光孔”滤嘴,在放大镜下可见0.3毫米间距的对称气孔;而查获的假冒产品多用简易单排打孔,部分甚至用墨水绘制假孔。“消费者通过手机摄像头难以辨识这种细微差异,导致‘真赝难分’的困境。”张明宇坦言,最新查获的假烟已开始模仿动态镭射防伪技术,虽持续时间不足0.5秒,但足以蒙蔽普通消费者。
4月7日下午,记者在厦门高崎国际机场保税区目睹缉私警犬查获一批申报为“电子元件”的货物。开箱后发现320条假冒某品牌香烟,外包装印有“限时特供”字样,内置的“防伪认证卡”经核验系盗用2023年注销的企业信息。现场海关人员表示,犯罪团伙为营造紧迫感,常虚构“海关罚没品清仓”“保税仓尾货”等场景,“实际这些所谓特供商品,从未进入过正规流通体系”。
随着舆情发酵,国家烟草专卖局于4月8日启动“雷霆2025”专项行动,重点打击利用“厂家直销”话术的线上非法经营。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专项行动首日即下架违规链接2300余条,封禁账号89个。福建省公安厅经侦总队透露,新型犯罪团伙采用“分布式服务器+虚拟运营商号段”技术,单个微信号日均发送促销信息超5000条,且每隔72小时更换主体信息,极大增加追踪难度。
在这场“真赝难分”的消费迷局中,部分消费者开始觉醒。杭州某企业主陈先生向记者展示与卖家的聊天记录:对方为证明“限时特供”真实性,发送了加盖公章的电子版《免税商品授权书》,后经市场监管部门鉴定,所用印章编号对应的是已吊销的贸易公司。“本想趁着特供优惠囤货,现在反而要配合警方调查。”陈先生苦笑道,其遭遇已在12315平台形成43人集体投诉。
业内人士揭露,这些非法交易链存在精密分工。前端通过AI换脸技术伪造“保税仓直播”,中端客服使用改号软件冒充官方热线,后端则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洗钱。某反诈骗联盟监测数据显示,近期活跃的23个关联收款账户,资金最终流向东南亚某虚拟货币交易所。这种跨境多层洗钱架构,使得消费者即便发现受骗,也难以追回损失。
截至本报道时,漳州公安机关已对涉案的6个仓储窝点实施突击检查,现场查扣假冒卷烟12万条、激光防伪标识印刷模具9套。云霄县市场监管局局长在新闻发布会上强调:“任何未经中国烟草总公司授权的线上销售行为均属违法,所谓‘厂家直销限时特供’都是不法分子精心设计的陷阱。”本报将持续关注事件进展,为读者带来最新动态。(文中涉及人物均为化名)
版权声明:网站文章均为网络资源,如若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如若转载请添加网址:https://www.021xiongfeng.com/article/8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