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peel香烟正规吗“有法可依”
近日,浙江省温州市市场监管局通报一起特大跨境走私案,查获标注"peel"品牌的加热卷烟7.2万支。经国家烟草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该批产品不仅外包装违规使用"低危害"宣传语,烟弹内尼古丁含量更是超出国标限值3.8倍。这场涉及金额超2000万元的案件,将"peel香烟是否正规"的争议再度推向风口浪尖,也让"有法可依"的监管诉求成为社会焦点。
中国烟草学会2024年度报告显示,近三年查处的跨境新型烟草案件中,以"免税版""代购直邮"名义流通的peel品牌占比达67%。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标注"peel中国总代"的账号日均新增23个,其发布的"扫码验真"视频累计播放量超4亿次,但商品详情页均未展示《烟草专卖许可证》编号。这种游走在灰色地带的流通模式,让"有法可依"的监管体系面临严峻挑战。
"本以为有防伪码就有保障,结果还是栽了跟头。"28岁的成都市白领林薇(化名)向记者展示了她的维权记录。今年3月,她通过某跨境电商平台以298元购入荔枝味peel烟弹,拆封时发现包装盒侧面的"中国关税未付"字样模糊不清,扫描二维码却跳转至带有400热线的"官方验证页面"。直至出现持续性咽喉肿痛就医,经检测发现烟气中甲醛含量超标1.7倍,她才意识到所谓"正规渠道"实为精心设计的骗局。更令她困惑的是,向当地烟草局投诉时,工作人员以"跨境产品监管权属不清"为由未予受理。
这种"有法可依"却执法困难的窘境,暴露出新型烟草制品的监管盲区。记者调查发现,peel品牌在中国大陆既未取得《烟草专卖生产企业许可证》,也未列入《进口烟草制品名录》,但其通过"技术性拆解"规避监管——将烟具申报为电子配件、烟弹伪装成香薰产品。广州海关缉私局数据显示,2024年查获的145起类似案件中,83%采用"分体式走私"手段,单个包裹价值均控制在500元免税额度内。这种"化整为零"的走私策略,使得"有法可依"的执法行动难以形成有效震慑。
消费者的认知混乱加剧了市场乱象。在北京市朝阳区一家进口商品超市,货架上陈列的peel烟弹明确标注"仅供出口",但店员向暗访记者透露:"这些都是保税区尾单,和正规渠道没区别。"这种说辞与《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第35条"未贴中文警示标识的进口卷烟不得销售"的规定直接冲突。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微商利用《电子烟管理办法》中"不含烟碱的雾化物不受限"的条款,将含尼古丁的peel烟弹宣传为"草本雾化棒",以此规避"有法可依"的监管框架。
法律界人士指出,现有制度尚未实现"有法可依"到"有法必依"的跨越。中国政法大学烟草法律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浩分析:"根据《电子烟管理办法》,尼古丁含量超过2%的雾化物应纳入电子烟监管,但peel烟弹实测值达5%,却因属于加热卷烟类别逃避了电子烟国标约束。"这种立法滞后性在司法实践中尤为明显,2024年深圳法院审理的某起案件中,被告人就以"销售加热卷烟不属于电子烟"为由成功脱罪。
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3月公布的《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或将终结这种"有法难依"的局面。草案第28条首次明确"加热卷烟视同传统卷烟管理",要求进口产品必须加贴区块链溯源标识并缴纳150%的综合税。在同期举办的全球烟草控制大会上,世界卫生组织代表展示了peel烟弹跨国走私路径追踪系统,该技术能通过烟支激光打码精确定位走私环节。这场关乎公共健康与市场秩序的"有法可依"改革,或许终将在立法完善与技术升级的双重驱动下拨云见日。
版权声明:网站文章均为网络资源,如若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如若转载请添加网址:https://www.021xiongfeng.com/article/8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