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外国烟专卖店“门庭若市”
近日,北京朝阳区一家挂着“全球烟草直营”招牌的专卖店引发热议。不到30平方米的店面内,十余个国家的卷烟摆满货架,从日本七星到古巴高希霸雪茄一应俱全,结账队伍甚至排到了人行道上。这种“门庭若市”的景象并非孤例,上海南京西路、广州天河商圈的多家同类店铺,近两周客流量同比激增200%。
“现在买外烟像抢演唱会门票。”在北京从事金融工作的王磊(化名)向记者展示了他的购物清单:两条韩国“RAISON”酸奶爆珠、五盒德国“Reemtsma”薄荷烟,总价超过2500元。这位33岁的消费者坦言,半年前他根本不知道这些品牌,直到同事在聚餐时掏出包装精致的铁盒烟,“抽的不是烟,是社交货币”。
这种消费转变背后暗藏行业变局。据中国烟草学会2024年8月发布的《新型烟草制品流通监测报告》,今年1-7月正规渠道进口卷烟销售额同比增长17.3%,而同期国产卷烟销量下降4.2%。值得关注的是,外国烟专卖店单店月均销售额已达80-120万元,远超传统烟草零售终端。
“政策调整叠加消费升级催生了新赛道。”从事烟草进出口贸易15年的李志刚透露,2024年海关部门实施的《入境旅客免税烟草制品额度调整方案》,将个人年度免税烟酒额度从1.5万元提升至3万元,这直接刺激了合法进口商的备货热情。在他代理的12个欧洲品牌中,定位中高端的细支薄荷烟半年内铺货量暴涨5倍。
但火爆行情暗藏隐忧。记者实地探访发现,某店铺标价680元的“古巴限量版雪茄”,在海关部门官网可查的完税价格仅为420元。当被问及价差问题时,店员以“包含仓储物流成本”搪塞,却无法出示完整的报关单据。这种现象引发消费者担忧:门庭若市的店铺里,是否藏着灰色交易的隐患?
“价格乱象与监管滞后有关。”中国人民大学市场监管研究中心副主任吴敏指出,现行《烟草专卖法》对进口烟定价机制缺乏细化规定,部分商家利用消费者“物以稀为贵”的心理溢价销售。她建议参考跨境电商的价税分离公示制度,在商品标签明确标注关税、增值税和合理利润率,让“门庭若市”建立在透明消费基础上。
行业内部也在酝酿变革。某外资烟草集团中国区负责人透露,他们正计划在深圳前海试点“区块链溯源系统”,每盒进口烟都将配备不可篡改的电子身份证,扫码即可查看从海外工厂到国内货架的全流程数据。“当消费者发现花800元买的烟,物流成本占比不到10%,市场会自动挤出价格泡沫。”
站在广州塔下的免税烟草体验店里,00后消费者林菲菲的选择或许预示着趋势。她没有购买整条香烟,而是花198元选购了包含8国特色单支烟的“环球品鉴盒”。“就像集邮一样,每种都试试才知道适不适合。”这种碎片化消费模式,正在改写外国烟专卖店的运营逻辑——从大宗批发转向体验经济。
夜幕降临时,上海外滩一家亮着霓虹灯的专卖店依然人头攒动。玻璃橱窗里,戴着白手套的店员正在向顾客讲解瑞士某小众品牌的烟叶发酵工艺。这场席卷多地的“外国烟热”究竟能持续多久?或许正如吴敏教授所说:“当新鲜感褪去,最终留在市场上的,必定是经得起合规考验的‘真金’。”
版权声明:网站文章均为网络资源,如若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如若转载请添加网址:https://www.021xiongfeng.com/article/8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