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卖烟的微信“相敬如宾”

近日,一个名为"相敬如宾"的微信账号在福建、广东等地悄然活跃,其以彬彬有礼的沟通话术和"会员制服务"模式,涉嫌构建新型非法烟草交易网络。截至2025年4月4日,该账号关联的37个分销群组已被依法查封,揭开了社交平台非法售烟活动从"野蛮生长"向"精细化运营"的转型趋势。

警惕!卖烟的微信“相敬如宾”

这场暗流涌动的交易始于三个月前。据厦门消费者林女士反映,她在某母婴群发现有人推荐"专业烟草顾问"微信号,添加后发现对方自称"小陈",头像采用职业装形象,朋友圈定期更新《烟草文化鉴赏》《品烟礼仪》等科普文章。这种极具迷惑性的包装手法,与此前曝光的"堂堂正正""仗势欺人"等简单粗暴的售烟账号形成鲜明对比。

警惕!卖烟的微信“相敬如宾”

"相敬如宾"的运营模式显现出明显的迭代特征。账号主体不直接参与交易,而是通过知识付费形式发展"烟品鉴赏会员",收取199元/年的会费。会员可获赠《全球烟草图鉴》电子书,并进入专属微信群参与"品鉴活动"。在4月2日的线上活动中,管理员以"古巴雪茄文化分享"为名,实则展示各类走私香烟,采用群接龙方式进行隐蔽交易。这种将非法交易嵌入文化传播的行为,已涉嫌触犯《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关于非法经营罪的规定。

警惕!卖烟的微信“相敬如宾”

技术追踪显示,该账号使用虚拟运营商号码注册,资金流转涉及12个空壳公司账户。其物流系统采用"化整为零"策略,单笔订单拆分为多个包裹,通过不同快递公司发往代收点。浙江网警在侦查中发现,某个标注"茶具"的包裹内实际装有6条走私香烟,外包装采用防辐射材料以规避X光检测。这种精密的反侦查手段,暴露出新型网络黑产已形成完整的技术规避链条。

事件发酵过程中,多地消费者反映遭遇"温水煮青蛙"式诱导消费。江苏宿迁的刘先生描述,他最初被邀请参加"雪茄养护课堂",经过两个月知识渗透后,管理员开始推荐"会员专属渠道"。这种长期情感培养加专业知识输出的模式,使得消费者防范意识逐渐弱化,今年3月该群组单月销售额预估突破80万元。

国家烟草专卖局最新监测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查处的微信非法售烟案件中,采用"知识付费""会员服务"等包装手法的占比已达43%,较去年同期上升27个百分点。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传统直接叫卖型账号占比下降至39%。这种演变趋势表明,非法烟草交易正在向"精准化获客、场景化渗透、合规化伪装"方向升级。

在4月3日的专项整顿行动中,监管部门对涉事账号的资金链展开溯源。初步查明"相敬如宾"通过虚构"文化传媒公司"主体,将非法所得伪装成"咨询服务费",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洗钱。其财务系统设置智能分账功能,每日18时自动将资金分散至境外账户,这种新型洗钱手法给案件侦破带来极大挑战。

法律专家指出,此类案件存在"三难"困境:电子证据固定难、主观故意认定难、涉案金额统计难。福建某基层法院法官透露,在近期审理的类似案件中,被告人多以其从事"文化推广"而非烟草销售为由进行抗辩,司法机关需耗费大量精力破解其精心设计的"合法化外衣"。

随着事件持续发酵,社交平台监管机制再次成为焦点。微信安全中心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已处置违规烟草账号12.8万个,但封禁后24小时内重建率高达63%。现有AI识别系统对"知识分享"类隐蔽售烟内容的误判率达38%,人工审核响应时间平均需要72小时,难以应对实时变化的违规形态。

在这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博弈中,普通消费者更需提高警惕。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发布特别提示:对任何以"文化传播""会员服务"名义开展的活动,应查验主办方是否具备《烟草专卖许可证》;支付款项时需确认收款方与合同主体是否一致;签收疑似涉烟包裹可拨打12313专线举报。只有多方形成合力,才能遏制这种披着"相敬如宾"外衣的非法交易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