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免税正品香烟价格“舍本逐末”
最新!免税正品香烟价格“舍本逐末”
近日,一场关于"免税正品香烟价格乱象"的争议在消费市场持续发酵。8月15日,广州白云机场海关在入境通道查获的23箱非法流通香烟,意外揭开某些商家"舍本逐末"的营销黑幕——通过伪造免税资质、虚标正品认证等手段,将普通烟草制品包装成高价免税商品牟取暴利。
在深圳福田区工作的张先生向记者讲述亲身经历。8月10日,他在某短视频平台看到"免税正品香烟三折直购"广告,支付1588元购买两条宣称"海关扣押特批"的某品牌香烟。到货后却发现,所谓免税标识实为印刷粗糙的贴纸,扫码验证链接跳转至境外赌博网站。"商家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完全背离了诚信经营的本质。"张先生已向12315平台提交投诉材料。
国家烟草专卖局8月16日公布的专项检查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查获的非法流通卷烟案件中,42%涉及伪造免税标识。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商家在包装上刻意突出"免税""正品"字样,却隐去生产批号、厂家信息等关键内容。浙江省烟草质量检测站近期抽检的78个"免税香烟"样本中,有53个焦油含量超标,16个滤嘴材料不符合国家安全标准。
"这种舍本逐末的价格游戏正在破坏市场秩序。"中国政法大学市场监管法治研究院副院长陈明阳指出,合法免税香烟必须通过海关监管的保税渠道流通,且单次购买数量受严格限制。记者在首都机场免税店实地探访发现,正规渠道的中华香烟每条售价680元,而电商平台所谓"免税正品"同款商品标价仅398元,价差背后暗藏猫腻。
8月20日,厦门海关通报的典型案例印证了专家观点。某贸易公司利用跨境快递"化整为零",将国产香烟伪报成"电子配件"分批寄往境外,再通过虚假物流信息伪装成免税商品回流国内销售。这种"舍本逐末"的走私链条,不仅逃避超115%的综合税率,更规避了产品质量监管。
中国消费者协会8月22日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31%的网购烟草消费者遭遇过虚假宣传,其中"免税正品"成为最高频的误导性话术。在杭州某检测实验室,技术人员向记者演示了真伪免税香烟的鉴别要点:正规商品采用特殊油墨印刷税标,在紫外灯下会显现防伪图案,而查获的假冒产品在相同条件下毫无反应。
值得关注的是,部分直播平台正在成为新型销售渠道。记者进入某主播的"免税香烟专场"直播间,发现其以"工厂直销""价格舍本逐末"为宣传点,诱导观众点击第三方链接交易。北京市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总队负责人透露,此类交易多采用虚拟定位技术规避监管,取证难度较大。
面对乱象,行业开始自我净化。8月25日,中国烟草学会联合主要电商平台建立"全网烟草关键词监控清单",对"免税正品""舍本逐末"等宣传语实施智能拦截。支付宝风控系统数据显示,近一周拦截异常烟草交易金额较上月同期增长217%,反映出监管措施初见成效。
在司法层面,上海市浦东新区法院8月28日宣判的案例具有标杆意义。某微商因销售假冒免税香烟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80万元。主审法官在判决书中特别指出:"被告人为追求暴利舍本逐末,其行为既损害消费者权益,又扰乱国家烟草专卖制度。"
随着开学季临近,南京禄口机场海关加强了对出入境行李的查验力度。现场关员向记者展示的新型手持式烟草检测仪,能在3秒内识别香烟真伪。这种价值23万元的设备已在全国21个重点口岸配备,有效提升了对"舍本逐末"式走私行为的打击精度。
业内人士提醒消费者,根据《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第五十四条规定,未取得许可证经营烟草制品将面临违法经营额20%以上50%以下罚款。北京市律协消费者权益专委会主任李文建议:"购买烟草制品应选择正规渠道,对价格明显背离市场规律的商品要保持警惕。"
截至本报道时,国家烟草专卖局已启动为期三个月的"利剑2023"专项行动。该局新闻发言人表示,将重点整治"假借免税名义销售伪劣香烟"等违法行为,坚决遏制某些市场主体"舍本逐末"的经营倾向。消费者如遇相关问题,可通过全国12315网络平台或烟草市场监管服务热线12313进行举报。
版权声明:网站文章均为网络资源,如若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如若转载请添加网址:https://www.021xiongfeng.com/article/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