劲爆!日韩外贸货源哪里来的“循循善诱”
劲爆!日韩外贸货源哪里来的“循循善诱”
近日,一则关于日韩外贸供应链的深度调查引发行业震动。据海关部门最新披露的数据显示,2023年1-7月涉及日韩跨境货源的异常报关单量同比激增217%,其中暗藏的“循循善诱”式灰色操作手法,正在悄然改写传统外贸规则。
跨境物流暗流涌动 6月12日凌晨,青岛海关在黄岛口岸截获一批申报为“家用电器配件”的韩国入境货物,开箱查验发现实际为未申报的医美器械,市场价值超800万元。这批货物运输单据显示,其报关公司正是去年被曝光的“循循善诱”模式典型案例——通过虚构贸易背景、拆分货值等方式,将高关税商品伪装成低税目货物入境。
这种“循循诱人”的操作模式并非孤例。记者调查发现,在大连、宁波等主要港口,部分货代公司以“关税优化方案”为名,向中小外贸企业兜售所谓的“合规通关秘籍”。某不愿具名的跨境电商从业者透露:“他们会手把手教客户修改商品HS编码,比如把智能马桶盖申报为塑料制品,这种温水煮青蛙式的诱导,让很多企业不知不觉越界。”
监管利剑出鞘 7月28日,商务部联合市场监管总局启动“清链行动”,专项打击跨境贸易中的虚假贸易行为。专项行动首周即在长三角地区查获23起违法案例,涉案金额达2.3亿元。值得注意的是,在查处的某日资物流企业电脑系统中,发现了详细记录的“客户培育手册”,其中明确标注着“对犹豫客户采取分阶段说服策略,每次沟通植入1-2个避税技巧”等诱导性话术。
这种“循循善诱”的商业策略已形成完整产业链。知情人士向本报提供的聊天记录显示,某些所谓“外贸导师”会定期举办线上培训,用“日韩直邮三天达”“零关税购物攻略”等话术吸引商家,实则传授如何利用跨境电商个人额度拆分订单。8月5日,深圳警方在某写字楼查获的培训现场,发现参与企业主正通过虚拟定位软件伪造海外仓发货信息。
行业生态遭遇冲击 正当部分企业沉迷于“循循善诱”带来的短期利益时,正规经营者正承受着不公平竞争压力。浙江义乌小商品城经营户王先生坦言:“同样从韩国进口的玻璃餐具,合规企业综合税率21%,而走灰色渠道的同行成本直降40%,这根本是场不对等的竞争。”
这种扭曲的市场环境已引起国际关注。8月10日,中日韩自贸区谈判特别会议上,日方代表明确提出要加强原产地证明核查。韩国贸易协会最新发布的《东北亚供应链白皮书》显示,2023年上半年中韩虚假贸易投诉量同比激增153%,其中涉及“循循善诱”式操作的纠纷占比达67%。
技术手段升级破局 面对日益隐蔽的违规操作,海关部门于8月15日上线“跨境贸易智能画像系统”,通过机器学习算法识别异常报关模式。系统试运行期间,仅上海单一窗口就拦截了47单存在“循循善诱”特征的申报。与此同时,区块链溯源技术在青岛中日韩消费专区率先应用,实现商品从出厂到清关的全链条数据固化。
这场围绕日韩货源的攻防战仍在持续升级。截至本报道时,已有三家涉事物流公司被立案调查,二十余个所谓“外贸优化”直播间遭封禁。业内人士指出,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实施深化,建立透明合规的日韩贸易通道已成当务之急,任何试图通过“循循善诱”走捷径的行为,终将付出更沉重的法律代价。
版权声明:网站文章均为网络资源,如若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如若转载请添加网址:https://www.021xiongfeng.com/article/8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