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越南海防港的集装箱码头前,数十辆满载香烟的货车排起两公里长队,货代公司员工陈明(化名)举着对讲机焦急调度:“这批要发往广东的万宝路代工烟,客户已经催了三次!”这场看似平常的物流拥堵,实则是越南出口外烟批发市场陷入“供不应求”困局的缩影。据越南海关总局4月5日数据,2025年第一季度烟草制品出口额同比激增42%,而同期代工厂订单交付率却下降至68%,供需失衡正重塑东南亚烟草贸易版图。

这种“供不应求”的根源,可追溯至全球产业链的重构压力。在胡志明市平新郡的某代工厂,生产线正以120%的负荷运转。厂长阮文雄向记者展示的排产表显示,来自中东和非洲的订单占比从去年同期的35%跃升至58%。“欧美品牌要求三个月交货,但我们的原料库存只够支撑六周。”他指着仓库里标注“江苏产”的烟叶包说道。这种原料依赖中国进口的现状,正成为制约越南代工产能的关键瓶颈。数据显示,越南代工香烟60%的滤嘴材料、45%的包装纸需从中国采购,而中美贸易摩擦导致的物流延误,使得部分代工厂被迫启用成本更高的本地替代品。

市场需求的爆发性增长加剧了供应链危机。在深圳华强北电子市场经营烟酒档口的林女士,手机里存着二十多个越南代工厂业务员的联系方式。“去年这时候还能挑三拣四,现在能拿到货就是本事。”她展示的聊天记录显示,某款越南代工爆珠烟的批发价从2月的85元/条涨至4月的112元,且需预付全款排队两周。这种“供不应求”甚至催生了新型交易模式——部分中间商开始以期货形式预售尚未生产的香烟,这种高风险操作在业内被称为“空单游戏”。

代工企业的转型升级尝试,在市场需求洪流中显得力不从心。河内市嘉林县某中型代工厂的数字化车间里,新引进的AI质检设备因缺乏技术工人,至今仍处于调试阶段。厂长黄文海算了一笔账:自动化改造需投入300万美元,而人工成本虽上涨15%,短期仍比设备折旧划算。“我们就像被绑在战车上的士兵,明知需要变革,但订单催得根本停不下来。”这种困境在越南代工行业颇具代表性,据《越南烟草制造2025白皮书》显示,全国仅12%的代工厂完成智能化改造。

“供不应求的表象下,藏着整个行业的系统性风险。”东南亚供应链研究专家张立伟指出,越南代工香烟的竞争优势正被多重因素侵蚀:中国纺织企业向烟用材料领域延伸,缅甸、柬埔寨的代工厂以更低人力成本抢夺订单,欧盟碳边境税的实施倒逼环保投入。在隆安省某工业园,记者目睹了戏剧性一幕——相邻的两家代工厂,一家因无法满足法国客户的碳中和要求痛失百万欧元订单,另一家则因连夜赶工导致污水处理系统崩溃被勒令停产。

最新消息!越南出口外烟批发一手货源“供不应求”

消费者的选择权在这场博弈中悄然缩减。广州白云区的跨境电商体验店里,原本占据C位的越南代工香烟货架,如今被本土电子烟品牌替代。店长吴先生坦言:“三个月前还能保证20个SKU,现在稳定供货的只剩5款基础型号。”这种变化在终端市场引发连锁反应,某直播平台的数据显示,“越南代工烟”关键词搜索量环比下降18%,而“国产平替”搜索量暴涨340%。

政策层面的调整试图为市场降温。越南工贸部3月29日出台新规,要求代工厂接单量不得超过产能的130%,违者将面临许可证吊销风险。但在海防市某保税仓库,记者发现成箱的“预留货”贴着不同国家的标签,仓库管理员透露:“这些其实都是同一批货,政策限制下只能分拆报关。”这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博弈,折射出监管与市场的深层矛盾。

最新消息!越南出口外烟批发一手货源“供不应求”

在这场全球性的供需拉锯战中,代工厂的生存策略出现分化。部分企业开始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型,西宁省某代工厂研发的纳米滤嘴技术,可将焦油吸附率提升至92%;而更多中小厂商选择铤而走险,同奈省查获的违法添加工业香精案件中,涉事企业负责人辩解:“客户催得太急,正规香精香料根本供不应求。”这些截然不同的选择,正在重塑越南代工香烟的产业生态。

站在海防港的集装箱吊塔下,咸湿的海风裹挟着烟草气息扑面而来。起重机将印着“Made in Vietnam”的货柜装船发往上海,而码头另一侧,因原料短缺停工的生产线正等待来自青岛港的原料船。这场关于供给与需求的全球接力赛,或许正是观察后疫情时代产业变迁的最佳窗口。当夕阳将货轮的影子拉长,越南代工香烟的“供不应求”困局,仍在等待破局的关键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