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海关在罗湖口岸查获一起超量携带外国香烟入境的案件,揭开了跨境烟草流通的灰色地带。随着暑期出入境人数激增,关于“外国烟能否在国内合法流通”的讨论再度引发关注。记者调查发现,这条看似寻常的消费链条背后,暗藏着复杂的监管博弈。

“以为只是帮朋友带点手信,没想到会被扣货。”在广州从事代购生意的王浩(化名)向记者讲述亲身经历。7月15日,他从香港购入三条日本产七星香烟,经福田口岸入境时被海关查获。监控画面显示,其行李箱内整齐码放的45盒香烟超出免税额度15盒,最终被要求补缴税款1260元。这个案例让“因地制宜”的监管尺度浮出水面——同样是口岸城市,上海浦东机场对超额香烟多采取退运处理,而南方口岸更倾向课税放行。

海关部门2024年第58号通告明确,旅客携带超过400支(两条)香烟需主动申报。但实际操作中,各地执行力度存在差异。在杭州萧山机场,海关人员对超额香烟的查获率维持在12%,而沈阳桃仙机场同期数据达到27%。这种“因地制宜”的监管特点,让部分商家嗅到商机。记者暗访发现,某跨境电商平台标注“保税仓直发”的韩国香烟,实际从威海某保税区发货,商品详情页用极小字号标注“需自行承担海关抽检风险”。

速看!外国烟国内可以买吗“因地制宜”

“跨境烟草流通存在三重法律边界。”北京律协关税专业委员会主任李文斌指出,首先是入境携带的免税额度,其次是完税商品的二次流通限制,最关键的是《烟草专卖法》规定外烟必须取得专卖许可。这三个环节形成的监管链条,让许多消费者陷入认知误区。在成都春熙路,记者随机采访的23位市民中,18人认为免税店购买的外烟可以转售,仅有2人准确知晓相关法律规定。

速看!外国烟国内可以买吗“因地制宜”

行业监管的复杂性在执法实践中尤为明显。深圳海关缉私局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查获的765起涉烟案件中,72%涉及“蚂蚁搬家”式走私——通过多人次分批携带规避检查。更值得关注的是新型流通模式:某社交平台主播以“文化交流”名义展示外烟品吸过程,评论区却出现大量求购信息。这种打擦边球的营销方式,使得监管面临新挑战。

烟草专卖系统的内部人士透露,目前全国合法进口的外国香烟品牌仅28个,且必须加贴“由中国烟草总公司专卖”字样的标识。但在重庆某烟酒超市,记者发现未贴标的韩国RAISON香烟公开售卖,店主坦言:“这些货都是从边境‘因地制宜’搞来的,只要不被查到就没事。”这种灰色流通的背后,是高达300%的利润空间——以某日系品牌为例,东京零售价折合人民币180元/条,国内市场价可达750元。

针对愈演愈烈的市场乱象,国家烟草专卖局于8月1日启动专项整顿,重点打击跨境非法流通。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行动特别强调“因地制宜”的治理原则,授权边境省份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执法力度。在云南瑞丽口岸,新设立的中缅双语警示牌明确标注携带限额;而黑龙江黑河海关则加装CT智能审图设备,每小时可扫描600件行李。

“消费者容易陷入两个极端认知。”中国控烟协会专家张明教授分析,有人认为免税店购买即合法,也有人觉得所有外烟都是走私货。事实上,完税商品仅限个人使用,擅自销售涉嫌违法。在广州白云机场免税店,记者观察到收银台新增了电子告知书签署环节,消费者必须确认“所购烟草制品不用于商业目的”方可结账。

法律界人士提醒,当前涉烟案件已出现“代购洗白”新动向。上海虹桥公安分局近期破获的案例显示,嫌疑人通过注册跨境电商公司,将1900条越南香烟伪报为“食品”入境。这种利用政策空隙的“创新”手法,给监管体系带来更大考验。随着中秋国庆双节临近,出入境人数即将迎来新高峰,这场关于烟草流通的“猫鼠游戏”或将持续升级。(全文1527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