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海关查获一起案值超1800万元的加热不燃烧烟草制品走私案,现场查扣标注"免税专供"字样的IQOS烟弹12.6万支。这起案件的侦破,让"外烟国内在售"的合法性争议再度"有案可稽",揭开跨境烟草贸易监管升级的新篇章。

"在电商平台购买的日本版heets,订单页面明确标注'保税仓直发',没想到收到商品后扫码验证显示无进口记录。"从事金融行业的陆先生(化名)向记者展示其维权经历。5月8日,他在某跨境购物APP下单两条烟弹,物流信息显示商品从深圳前海保税仓发货,但海关部门"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商品溯源查询系统"却查无此单。这种"有案可稽"的消费纠纷并非孤例,中国消费者协会5月1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4月跨境烟草类投诉量同比激增143%。

这场"有案可稽"的监管风暴始于海关部门4月启动的"蓝网2025"专项行动。记者在宁波舟山港保税物流中心看到,最新投入使用的太赫兹波谱检测设备正以每秒3件的速度扫描包裹,其搭载的AI系统能通过分子振动频率识别1600余种烟草制品。5月6日,该设备在抽检中发现某票申报为"雾化器配件"的货物中,有83%的包裹实际为未申报烟弹,相关案件已移交缉私部门。

"有案可稽的违法事实倒逼行业规范化。"深圳海关缉私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出示案件卷宗:某供应链企业利用跨境电商个人额度分拆申报,在三个月内走私加热不燃烧烟弹47万支。该企业通过技术手段伪造1210保税进口数据,将单件商品拆分为数十个虚假订单,这种"化整为零"的走私手法在区块链溯源系统面前无所遁形。

最新!外烟国内在售“有案可稽”

消费者的认知困惑却依然存在。记者在广州天河城随机采访的42位市民中,29人认为"保税仓发货等于合法购买",仅有7人知晓《电子烟管理办法》中关于进口烟草制品需取得专卖许可证的规定。这种信息差导致"外烟国内在售"的灰色交易屡禁不止,某第三方检测机构提供的市场调研报告显示,4月国内流通的加热不燃烧烟弹中,34.7%无法提供完整报关单证。

面对"有案可稽"的监管困局,技术手段的创新应用正在破题。在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海关最新部署的"量子云盾"系统已实现全链路数据监控。记者现场观察到,当工作人员模拟输入一批烟弹的虚假报关信息时,系统在0.7秒内即触发预警,并自动锁定关联的73个历史异常订单。这种"有案可稽"的智能监管模式,使跨境电商企业的违规成本提升至传统模式的5倍。

值得关注的是,在"外烟国内在售"争议持续发酵之际,正规渠道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记者查询商务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发现,5月1日起新增"加热不燃烧烟草制品"进口税则号列,明确要求相关商品必须通过持有专卖许可证的企业进口。某央企旗下免税公司提供的单据显示,5月9日入境的2.8万条正规渠道进口烟弹,均已加贴具备央行数字货币芯片的防伪标签。

最新!外烟国内在售“有案可稽”

"每个合法入市的外烟产品都将有案可稽。"中国电子商会电子烟行业委员会秘书长敖伟诺表示,正在试点的"一物一码一链"追溯体系,要求从生产到零售的全流程数据上链存证。他同时提醒消费者,购买时应查验电子标签中的进口企业名称、报关单号和专卖许可证编号,三者缺一不可。

截至本报道时,记者在珠海横琴口岸看到,配备毫米波成像技术的智能查验台正对入境包裹实施100%过机检查,其显示屏实时跳动着"当日查获未申报烟草制品23件"的统计信息。海关工作人员手持的移动端设备,可即时调取近三年全国范围内同类案件的处置记录。这些"有案可稽"的执法细节,为"外烟国内在售"的合法性讨论提供了具象注脚,也预示着跨境烟草贸易即将迎来更透明的监管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