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递!免税正规厂家直销“囫囵吞枣”

近日,一场涉及全国23个省份的"免税正规厂家直销"争议事件持续发酵。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网7月18日更新的公告显示,某跨境电商平台打着"厂家直供""零关税保障"旗号销售的即食枣制品,因涉嫌虚假宣传遭立案调查,引发消费者对"囫囵吞枣"式营销套路的广泛质疑。

记者实地探访发现,涉事企业在浙江义乌保税仓设立的"智能分拣中心"内,标有"原产地直采"的枣类商品包装箱上,清晰地印着国内代工厂地址。海关总署7月20日披露的报关记录显示,该品牌今年上半年进口干枣原料仅37.8吨,与其宣称的"万吨级东南亚供应链"存在明显出入。这种"囫囵吞枣"的经营模式,让所谓的"免税直销"真实性蒙上阴影。

"收到货才发现所谓的马来西亚椰枣,实际是新疆若羌枣改换包装。"北京消费者张女士向记者展示的检测报告显示,其7月12日收到的商品经中国检科院综合检测中心鉴定,糖分含量超出进口枣标准值42%。平台客服对此解释为"运输过程受潮",这种避重就轻的回应被消费者指责为"囫囵吞枣"的典型话术。

值得注意的是,涉事企业持有的《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商品正面清单》资质确实合规。广州南沙保税仓负责人向本报透露,该企业利用"1210保税备货模式"的监管空隙,将国内分装商品混入跨境商品序列销售。这种"囫囵吞枣"的合规操作,暴露出新兴业态的监管盲区。中国海关学会跨境电商分会7月22日发布的行业警示中,特别点名此类"伪直邮"乱象。

速递!免税正规厂家直销“囫囵吞枣”

面对舆论压力,该企业7月23日下午召开媒体说明会,现场演示的"区块链溯源系统"却显示,某批次商品从泰国林查班港到青岛港的物流信息,与海事部门公开的航运记录存在11天时间差。这种自相矛盾的证据链,让"正规厂家直销"的可信度愈发存疑。参会的市场监管总局代表当场要求企业提供原始报关单,说明会因此中断37分钟。

速递!免税正规厂家直销“囫囵吞枣”

行业专家指出,跨境电商领域的"囫囵吞枣"现象并非个案。浙江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7月发布的白皮书显示,2023年上半年被投诉的"免税直营"店铺中,68%存在货源地造假问题。这些企业惯用"保税仓贴标""跨境转内销"等手法,将普通国产商品包装成进口免税商品,利用消费者对"正规厂家直销"的信任牟取暴利。

记者在杭州综合保税区看到,真正的免税商品通关需要经过红外光谱检测、同位素溯源等7道工序,与涉事企业宣称的"智能快速通关"存在本质区别。现场海关人员透露,正规流程下每批货物清关至少需要72小时,那些"秒通关"的所谓免税商品显然存在猫腻。这种对比印证了消费者"囫囵吞枣"的质疑并非空穴来风。

截至本报道时,厦门、郑州等地消费者保护协会已收到超过1700起相关投诉。广东省消委会7月24日发布的消费警示中,特别提醒注意"囫囵吞枣"式营销的三重陷阱:模糊产地概念、夸大免税优惠、虚构供应链规模。随着事件持续升级,商务部电子商务司负责人表示,将于第三季度开展跨境直销专项治理行动,重点核查"免税""厂家直供"等宣传语的真实性。

这场由"免税正规厂家直销"引发的信任危机,暴露出新兴电商模式在快速扩张中的监管滞后。正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所言,杜绝"囫囵吞枣"的行业乱象,需要建立涵盖海关、市监、税务等多部门的联合溯源机制,让每个环节的"正规"都经得起推敲。本报将持续关注事件进展,为消费者还原真实的"免税直销"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