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伙!一般超市能买到一箱烟吗“积少成多”
近日,一则"超市整箱购烟"的短视频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视频中,消费者在华东某连锁超市成功购买整条中华香烟达12条,店员声称"积少成多就能成箱拿货"。这种突破《烟草专卖法》单次购买限制的行为,将"一般超市能否销售整箱香烟"的争议推向风口浪尖,更牵出卷烟零售终端监管的灰色地带。
家住苏州的消费者王先生是事件亲历者。他在当地某大型商超消费满5000元后,获准从仓库提取整箱(50条)玉溪香烟。这些香烟外包装喷码显示来自7个不同烟草公司的配送批次,部分条盒上的专卖标识存在轻微色差。"就像集邮一样积少成多,不同批次的烟拼成一箱。"王先生的比喻恰巧印证了业内人士的担忧——分散采购虽未突破单次购买限制,但"化整为零"的集货方式正在架空专卖制度。苏州市烟草专卖局稽查人员在涉案超市仓库发现,其系统内登记的单日香烟进货量从未超过50条,但实际库存周转量却达进货量的3倍以上。
这场"积少成多"的猫鼠游戏背后,是条精心设计的供应链。记者暗访发现,某些超市与周边20余家便利店形成"采购联盟",利用零售户每月限定的进货额度,通过多次、分散采购完成集货。浙江某连锁超市的采购系统日志显示,其单日香烟采购订单被拆分为87笔,每笔控制在2条以内,完美规避烟草专卖品准运证制度。更令人咋舌的是,部分超市开发了"自动拆单"软件,能在0.3秒内将100条香烟的采购需求分割成50笔合规订单。
"积少成多的本质是系统性规避监管。"中国烟草学会专家刘振宇指出,现行《烟草专卖法》规定"消费者单次购买不得超过50条",但对商户的采购频次缺乏明确限制。这种制度漏洞被某些企业利用,形成"蚂蚁搬家"式集货模式。在某超市员工培训手册中,记者发现"阶梯奖励制度":采购员每月集齐100条同品牌香烟可获额外奖金,这种激励机制直接催生了"专业化集货团队"。
真假混卖的隐患随着"积少成多"愈发凸显。稽查人员在王先生购买的整箱香烟中,发现3条假冒卷烟混迹其中。这些假烟喷码与真品完全一致,唯有用紫外线照射时,真品油墨会显现防伪荧光颗粒。犯罪团伙正是利用超市集货时不同批次的混杂特性,将高仿香烟掺入正规渠道货品。"就像往米缸里撒沙子,分散风险又提高利润。"参与案件侦办的民警形容,这种"稀释式"售假手法较传统整箱售假更难追溯。
监管科技正在与灰色集货手段展开赛跑。江苏省试点运行的"烟草流通溯源区块链平台",要求每包香烟的物流信息实时上链。当系统检测到某超市三天内从17个不同配送中心购入同一品牌香烟时,会自动触发预警。但技术负责人坦言,犯罪团伙已开始使用"虚拟配送中心"代码,通过篡改物流信息将分散采购伪装成跨区域调货。"这相当于给'积少成多'披上合法外衣。"
法律界人士的忧虑不止于此。"当'积少成多'成为行业潜规则,专卖制度的地基正在被侵蚀。"北京某律师事务所烟草专项组负责人指出,某超市的法律答辩书中竟出现"法无禁止即可为"的辩解,这种对《烟草专卖法》立法本意的曲解,可能引发破窗效应。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新修订的《实施条例》征求意见稿中,已加入"同一经营主体月采购量不得超过季度核定总量30%"的条款,试图从源头遏制集货行为。
消费者的认知误区加剧了监管难度。"以为超市比烟酒店正规,其实两者进货渠道完全相同。"上海市烟草质量监督检测站工程师展示了一组对比数据:超市渠道查获的假烟占比从2021年的7.3%攀升至2025年的18.4%。部分消费者为获取商场积分,主动配合超市完成"积少成多"采购,却不知自己可能成为假烟流通的"最后一环"。
在这场"积少成多"的博弈中,零售终端的转型或许才是破局关键。广东某连锁超市率先推出"烟草专柜阳光工程",消费者可通过电子屏实时查看所购香烟的完整流通链路。当记者尝试购买8条香烟时,系统立即弹出警示:"您今日购买量已超过本店日均销售量的200%",并强制要求登记身份证信息。这种"以透明对抗灰色"的实践,或许能为行业提供新思路。
截至发稿时,涉事超市已下架所有整箱销售链接,但其货架深处仍可见"购烟满十条赠礼品"的促销海报。这场关于"积少成多"的争论,如同烟盒上飘散的缕缕青烟,既折射出商业创新的边界之困,也考验着法治社会的监管智慧。当消费者撕开印有专卖标识的条盒时,他们真正需要的,或许不只是尼古丁的慰藉,更是那份不会被"积少成多"所稀释的安心。
版权声明:网站文章均为网络资源,如若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如若转载请添加网址:https://www.021xiongfeng.com/article/9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