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个以"雪中送炭"为宣传口号的微信售烟账号引发舆论震荡。该账号声称"解封地区烟草供应难题",通过"厂家直供"模式向全国配送香烟,其宣称的"应急便民"服务背后却暗藏法律风险。记者调查发现,这种新型网络售烟模式已形成跨省产业链,多地消费者反映遭遇"收款不发货"骗局,事件正引发连锁反应。

"以为真是雪中送炭,结果掉进诈骗陷阱。"河北廊坊烟酒店主赵志强(化名)向记者展示其与"XX烟草直通车"的聊天记录。6月12日,他通过行业交流群添加该微信,对方自称掌握"特殊时期供货渠道",可提供低于市场价35%的某品牌香烟。在支付3.8万元定金后,赵志强收到盖有某烟厂公章的电子合同,但约定发货日到期后,对方以"物流管制"为由拖延,最终将其拉黑。经查证,合同所用公章系伪造,收款账户为非法购买的空壳公司账户。

爆炸资讯!一手香烟微信号“雪中送炭”

该事件暴露新型售烟骗局运作模式。某电商安全实验室监测数据显示,6月以来标注"雪中送炭""应急专供"的微信售烟账号激增230%,其共性特征包括使用企业微信认证、发布带定位的仓库视频、提供"验货后付款"服务等。"犯罪团伙会先小额真实交易建立信任,待大额订单入账立即消失。"实验室负责人王峰透露,某个被查封的账号曾在72小时内完成17省42笔交易,涉案金额达86万元。

法律层面,这种"雪中送炭"式服务触碰多重红线。记者获得的司法文书显示,2023年广东肇庆法院判决的类似案件中,主犯因非法经营罪获刑五年。中国政法大学烟草法律研究中心主任李岩指出:"即便销售的是正品,未取得《烟草专卖许可证》即构成违法。"他特别提醒,消费者参与此类交易可能面临行政处罚,若涉及假冒伪劣产品还需承担连带责任。

值得关注的是,该模式正在向县域市场渗透。江西某县市场监管部门近期查处一起案件,犯罪团伙通过微信发展乡镇超市为代收点,使用"社区团购"话术规避监管。查获的账本显示,其6个月流水达370万元,涉及9个乡镇83家终端。"有位便利店老板以为找到雪中送炭的货源,结果被罚没半年收入。"执法人员表示,此类案件侦破难度在于买卖双方均刻意回避留痕。

爆炸资讯!一手香烟微信号“雪中送炭”

技术平台的反制措施面临挑战。腾讯安全团队证实,2023年二季度已封禁1.2万个涉烟违规账号,但犯罪团伙采用"号商养号"策略,每个微信号存活周期不超过72小时。新出现的"视频验货"功能更让消费者防不胜防——记者实测发现,某卖家通过直播展示的"整箱未拆封香烟",实际发货时却被调包为假冒产品。

公共卫生专家对此表示忧虑。中国控烟协会最新调研显示,尝试过微信购烟的消费者中,68%认为"比实体店更方便",这种认知正在削弱烟草控制成效。"所谓的雪中送炭,实为给青少年接触烟草打开方便之门。"协会副会长周宁提供的数据表明,未成年人微信购烟案例较2022年同期增长55%,部分卖家甚至提供"奶茶杯"造型的伪装包装。

监管风暴正在形成。6月20日,国家烟草专卖局启动"绿网2023"专项行动,重点打击网络非法售烟行为。值得注意的细节是,某被查处的微信账号聊天记录中出现"海关罚没品""免税余量"等话术,经核实均为虚假宣传。法律界人士提醒,消费者若轻信这类"雪中送炭"的承诺,不仅财产受损,还可能因协助运输、储存违法烟草制品卷入刑事纠纷。

截至发稿,赵志强已向公安机关提交17项证据材料,包括银行流水、聊天截图及对方提供的虚假资质文件。这场由微信售烟引发的风波,暴露出新型网络犯罪与市场监管之间的博弈困局。正如电子证据鉴定专家所言:"犯罪手段日新月异,但雪中送炭不应成为违法交易的遮羞布,守住法律底线才是真正的便民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