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免税的烟为什么是中文的“本土特色”

近日,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免税店一则消费者投诉引发舆论关注。据海关总署7月25日通报,某旅客购买的免税香烟外包装仅标注中文标识,质疑其不符合进口商品管理规定。这一事件让"免税的烟为什么是中文的‘本土特色’"迅速登上微博热搜,截至本报道时话题阅读量已突破2.3亿次。

必读!免税的烟为什么是中文的“本土特色”

记者实地探访发现,在广州白云机场、上海浦东机场等主要口岸免税店,中华、芙蓉王等品牌香烟确实存在特殊版本。这些印有"中国关税未付"字样的商品,包装设计虽与市售版本高度相似,但防伪标识显示其生产代码指向云南、湖南等地烟草生产基地。这种"专供出口转内销"的现象,已成为中国免税市场的独特风景线。

必读!免税的烟为什么是中文的“本土特色”

海关总署8月1日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免税渠道销售国产香烟达47.2万条,同比增长112%。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商品均通过"境外旅客离境退税"政策回流国内市场,其流通链条存在明显监管盲区。北京首都机场海关工作人员向记者证实,根据现行规定,免税店销售国产香烟需标注中英文双语标识,但实际执行中存在"一事一议"的特殊审批通道。

必读!免税的烟为什么是中文的“本土特色”

这种"本土特色"的形成,与我国烟草专卖制度密切相关。中国烟草总公司官网显示,2022年国内卷烟产量2.43万亿支,其中专供免税渠道的定制产品占比约3.7%。不同于普通出口香烟需符合欧盟TPD法规等国际标准,免税版本在焦油含量、包装规格等方面保留了国内消费习惯,这在国际免税市场中实属罕见。

"中文标识背后是复杂的利益博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立强分析指出,国产免税香烟70%的消费群体实为国内旅客,这倒逼生产企业采取"内外有别"的定制策略。记者获取的某中烟公司内部文件显示,免税渠道特供香烟单条利润比普通出口产品高出38%,且能规避跨境物流成本,这种"曲线经营"模式已成行业潜规则。

随着事件持续发酵,市场监管总局8月3日紧急约谈主要免税运营商。消息人士透露,会议重点讨论中文标识商品的合规性问题,要求企业在9月1日前完成自查整改。受此影响,中国中免股价当日下跌4.7%,资本市场对政策风险表现出高度敏感。

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抽样调查发现,82%的购买者误将免税中文版香烟当作"特殊高端产品"。在杭州萧山机场,正在选购香烟的张先生向记者展示刚买的"专供出口"中华烟:"你看这红色包装比普通版更鲜艳,要不是媒体报道,根本注意不到生产批号的区别。"

这种认知偏差正在催生灰色产业链。记者暗访发现,某些电商平台商家将免税中文版香烟标注为"内部特供",售价较正规渠道高出2-3倍。广东省烟草专卖局7月28日查获的制假窝点中,仿冒免税标识的假烟原料可追溯至正规印刷厂,暴露出监管链条的严重漏洞。

行业专家强调,中文标识的"本土特色"不应成为监管特例。上海海关学院教授李振宇算了一笔经济账:每条免税香烟的税收差额可达200元,按现行销量测算,国家年税收流失可能超过9亿元。这种特殊业态既冲击国内烟草市场秩序,又可能引发国际贸易争端。

事件最新进展显示,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已启动专项调研。8月5日,财政部官网发布《关于完善免税商品管理制度的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逐步统一内外销产品标准"。这场由中文标识引发的行业震荡,正在倒逼中国免税经济走向规范化发展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