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关于超市烟酒销售的全民讨论在社交媒体持续发酵。起因是江苏消费者在某连锁超市一次性购买整箱香烟的视频热传,画面中货架陈列的数十种烟酒商品"应有尽有",引发公众对超市烟酒经营合规性的质疑。这场看似平常的消费场景,却牵出零售终端监管的深层博弈——当超市货架变得"应有尽有",是否意味着烟草专卖制度正在被悄然突破?

家住南京的消费者刘女士向记者讲述了亲身经历。她在当地某超市购物时,发现烟酒专区不仅陈列着中华、苏烟等常规品牌,还出现了日本七星、韩国THE ONE等进口香烟,酒类货架更是茅台、五粮液与进口威士忌"应有尽有"。当询问店员是否合规时,对方出示的《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显示许可范围为"卷烟、雪茄烟",但现场销售的加热不燃烧烟草制品显然超出许可范围。这种"应有尽有"的销售策略,正在模糊专卖商品的经营边界。

这场争议背后是零售业态的剧烈变革。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连锁超市烟酒销售占比提升至18.7%,较五年前翻倍。为打造"应有尽有"的消费体验,部分超市通过"采购联盟"模式,联合周边便利店分散进货,单日香烟采购量可达500条却规避单次50条的准运限制。记者暗访华东某超市仓库发现,其系统登记的月均香烟进货量为1200条,实际周转量却高达3800条,差额部分正是通过"化整为零"的集货手段完成。

"所谓'应有尽有',实则是游走于监管缝隙的商业创新。"烟草行业分析师王振华指出,现行《烟草专卖法》对"单次购买量"有明确规定,但对商户的采购频次、跨区域调货等行为缺乏细化约束。这种制度空白被部分企业利用,形成"蚂蚁搬家"式集货链条。在某超市的电子采购系统中,技术人员发现了自动拆单软件,能将100条的采购需求在0.5秒内分割成50笔合规订单,完美规避系统预警。

真伪混卖的隐患随着"应有尽有"愈发凸显。苏州市监部门在近期专项整治中,从三家超市查获的"应有尽有"进口香烟里,发现32%为高仿产品。这些假烟采用纳米烫金技术仿制包装,防伪二维码竟能跳转至伪造的"国际烟草溯源平台"。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超市将真假香烟按3:7比例混合销售,利用消费者对超市渠道的信任实施"稀释式"售假。

面对这场"应有尽有"的监管挑战,新技术正在构筑防线。江苏省试点运行的"烟草流通区块链平台",要求每包香烟的物流信息实时上链。当系统检测到某超市三天内从12个配送中心购入同一品牌香烟时,自动触发跨区域协查机制。但技术负责人坦言,犯罪团伙已开始使用"虚拟配送中心"代码,将分散采购伪装成正常调货,使得"应有尽有"的灰色集货更难追踪。

热议!一般超市有卖烟酒吗“应有尽有”

消费者的认知误区加剧监管难度。"总觉得超市比烟酒店正规,其实两者进货渠道完全一致。"上海市烟草质检中心的对比数据显示,2024年超市渠道查获假烟占比达19.3%,较五年前提升12个百分点。部分消费者为获取会员积分,主动配合超市完成"应有尽有"的拼单采购,却不知可能成为假烟流通的"最后一环"。

热议!一般超市有卖烟酒吗“应有尽有”

在这场博弈中,部分超市开始探索透明化转型。广东某连锁品牌推出"阳光溯源专柜",顾客扫描烟盒二维码即可查看从生产到配送的全链路信息。当记者尝试购买8条香烟时,系统弹出警示:"您今日购买量已达周边三公里居民日均消费量的250%",并强制进行人脸识别认证。这种"以透明对抗灰色"的实践,或许能为行业提供破局思路。

法律界人士的担忧正在转化为制度推力。2025年新修订的《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征求意见稿中,新增"同一经营主体季度采购量不得超过年核定总量30%"的条款。北京某律所烟草专项组负责人提醒,某超市在行政诉讼中提出"法无禁止即可为"的辩解,这种对立法本意的曲解可能引发破窗效应,加速专卖体系瓦解。

消费者的觉醒或许是最坚固的防线。经历过假烟风波的王先生,如今随身携带便携式紫外线笔。"真烟包装的防伪油墨在紫光灯下会呈现星点荧光,这是'应有尽有'的货架上不会告知的秘密。"他的经验之谈,折射出普通人在真伪博弈中的被迫成长。

热议!一般超市有卖烟酒吗“应有尽有”

截至发稿时,涉事超市已撤下"烟酒应有尽有"的宣传标语,但其货架深处仍可见"购满十条赠定制火机"的促销立牌。这场关于商品丰富度与制度约束力的较量,如同烟盒上明灭的火星,既映照出商业创新的活力,也灼烧着监管体系的神经。当"应有尽有"真正成为品质与合规的代名词时,消费者手中的那支烟,或许才能燃烧得更加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