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关注!中华香烟怎么买“按兵不动”
近日,一则“中华香烟多地断供”的消息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据消费者反映,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烟草专卖店频繁出现“无货”提示,部分商超渠道甚至挂出“每人限购两条”的告示。中国烟草总公司2023年财报显示,中华系列香烟年销量同比增长12%,但市场端却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异常现象。面对消费者追问,某省级烟草专卖局工作人员仅以“按市场规律调整”回应,这种“按兵不动”的态度,让本就复杂的烟草消费市场更显扑朔迷离。
在杭州经营烟酒行的陈老板透露,近三个月来中华(软盒)的进货配额缩减了40%,“以前每周能到货50条,现在柜台里摆的都是空盒”。这种现象并非孤例,河南郑州的二级经销商王磊(化名)称,其合作的12家便利店中,有9家已转为“预约制销售”,“消费者需要提前三天登记,还不保证能拿到货”。这种供需失衡直接导致非正规渠道交易抬头——在某二手交易平台,标着“保真速发”的中华香烟链接浏览量一周激增300%,但商品详情页的“特殊渠道”四个字,却让许多人望而却步。
消费者张先生向记者讲述了他的遭遇。上个月为筹备婚礼,他需要购买60条中华(硬盒),连续跑遍朝阳区8家烟草专卖店均被告知缺货。“店员说系统里显示整个区的配额都调拨给重点单位了,建议我去找‘有门路的人’。”最终他在朋友介绍下联系到一位自称能“直通厂方”的中间商,对方要求先支付全款且不开发票。尽管收到香烟后扫描二维码显示为正品,但北京市烟草质量检测中心的工作人员提醒:“现在高仿烟的防伪码也能接入官方系统,普通消费者根本雾里看花。”
这种“按兵不动”的市场策略,在行业内部引发多重解读。一位要求匿名的烟草经济研究员指出,2022年实施的《电子烟管理办法》客观上导致传统卷烟企业收缩产能,“部分生产线转产新型烟草制品,但市场需求并未同步转移,形成结构性缺口”。更值得关注的是,某些地区的烟草专卖局将中华香烟作为“调控杠杆”,在重要时间节点通过配额调节来平衡税收指标。这种“既要保销量又要控流向”的矛盾做法,使得市场流通环节屡现怪象。
在福建厦门开便利店的林女士展示了她的进销存系统记录:2024年1月至5月,中华香烟的采购满足率从82%骤降至37%,但同期周边三家同行却始终保持90%以上的现货率。“后来才知道,他们通过私人关系拿到了‘计划外配额’。”这种灰色操作并非个案,江苏某地级市烟草公司内部文件显示,其2023年“特供渠道”销量占比已达总销量的15%,这些不公开透明的分配机制,让市场公平性备受质疑。
面对愈演愈烈的市场乱象,中国烟草总公司于6月20日悄然更新了防伪溯源系统。新版二维码新增地理位置追踪功能,试图遏制跨区域窜货行为。然而在广东佛山,记者亲眼见到烟贩子使用特制设备,仅用三分钟就将外地编码改写为本地认证信息。这种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较量,使得“按兵不动”的官方态度显得更加耐人寻味。正如北京某律所知识产权律师所言:“当正品流通渠道不能畅通时,市场就会自发形成替代路径,这是经济学的基本规律。”
在浙江台州经营物流公司的赵先生,用“现代版骆驼祥子”形容自己的购烟经历。为满足企业招待需求,他不得不派专人驱车200公里到邻市采购,“像搞走私一样用黑色塑料袋装货,生怕被沿途检查扣留”。这种黑色幽默般的场景,折射出供需失衡引发的连锁反应。更令人担忧的是,某电商平台最新监测数据显示,标注“免税版”“出口回流”的中华香烟销量季度环比增长47%,而这些游离于监管体系外的商品,正在成为假烟滋生的温床。
当前这场“按兵不动”的僵局,恰似一叶知秋般映射出烟草专卖制度的深层矛盾。在控烟政策与财政需求的双重压力下,如何平衡市场供给、打击非法交易、保障消费者权益,已成为摆在决策者面前的必答题。或许正如那位跑了八家店铺的准新郎所说:“我们理解国家政策,但结婚这种人生大事,总不能让新娘子对着空烟盒敬茶吧?”这句带着无奈的自嘲,道出了普通消费者最真实的诉求。
版权声明:网站文章均为网络资源,如若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如若转载请添加网址:https://www.021xiongfeng.com/article/2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