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推荐!推荐几个卖烟丝的微信“古香古色”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开展电子烟市场专项整治行动期间,一个名为"古香古色"的微信烟丝销售渠道引发热议。记者实地探访发现,这个以传统手工工艺为卖点的线上店铺,正在特定消费群体中形成口碑传播效应,但其经营模式的合规性仍存争议。

从事茶叶生意的张先生向记者透露,三个月前通过茶友群接触到"古香古色"微信号。该账号发布的烟丝产品视频中,身着粗布衣物的制烟师傅在木质工作台上手工揉制烟叶的场景让他印象深刻。"页面标注着'非遗古法制作',包装用的都是牛皮纸和麻绳,和我收藏的老烟具确实很配。"张先生展示的聊天记录显示,他先后三次购入"滇红韵""雪域藏香"等特色产品,累计消费2870元。

这种带有文化包装的销售模式是否合规?北京市炜衡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律师指出:"根据《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未取得烟草专卖许可证的个人不得进行烟草制品交易。"值得注意的是,"古香古色"的商品详情页刻意规避"烟草""烟丝"等字样,代之以"传统香草制品""手工艺品"等模糊表述,其快递单据上的品名则显示为"茶文化周边"。

在朝阳区某快递驿站,工作人员向记者证实近期处理过多个标注"古香古色"字样的包裹。"这些包裹都是同城闪送,面单信息特别简单,有时候连收件人电话都只写后四位。"当被问及是否知晓包裹内具体物品时,该工作人员摇头表示:"客户说是易碎收藏品,我们只负责按规定收寄。"

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近期收到的投诉显示,类似交易存在维权困境。张先生在第三次收到货品时,发现所谓"五年陈化烟叶"存在明显霉变痕迹。"对方先是同意换货,后来直接把我拉黑了。"他提供的转账记录显示,交易通过微信红包完成,且备注栏写着"材料费",这给后续维权带来取证难度。

今日推荐!推荐几个卖烟丝的微信“古香古色”

业内专家对此现象表示担忧。烟草行业研究员王明宇分析:"这些打着文化旗号的销售账号,往往利用消费者对'小众''手工'产品的心理溢价,其实际原料来源、加工环境都缺乏监管。"在某网络平台上,以"古香古色"为关键词的搜索结果中,竟出现"如何辨别真伪""保存技巧"等衍生内容,形成特殊的亚文化圈层。

市场监管部门相关人员回应记者询问时强调,今年开展的"网剑行动"已将此类新型烟草制品违规销售纳入重点监控范围。数据显示,专项行动开展以来,仅京津冀地区就检查相关经营商户2400余家,查处违法案件47起,其中涉及社交平台违规销售烟草制品的案件占比达34%。

面对不断翻新的线上销售手段,消费者该如何辨别?北京市消费者协会提醒,正规烟草制品应具备电子标识和专卖编码,且不得通过网络渠道进行交易。那些标榜"私人定制""限量手作"的产品,往往游走在法律边缘。正如张先生反思的那样:"当初被'古香古色'的包装吸引,现在才明白所谓文化情怀可能只是违法的遮羞布。"

今日推荐!推荐几个卖烟丝的微信“古香古色”

记者调查发现,该微信号仍在持续更新产品视频,最新发布的"中秋特供"系列已收获200余条咨询留言。在某个近500人的烟具收藏交流群里,关于"古香古色"产品质量的讨论仍在持续,有群友声称"最近收到的货夹带了防潮竹炭包",也有成员提醒"交易最好当面验货"。

今日推荐!推荐几个卖烟丝的微信“古香古色”

这种游走于灰色地带的销售模式将如何演变?法律界人士建议平台方加强关键词过滤,对频繁出现"手作""古法"等宣传语的账号进行重点审查。值得关注的是,在"古香古色"的案例中,销售者巧妙利用了消费者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这种新型的违规手段给监管带来了全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