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推荐!汕尾外烟真假“鱼目混珠”
头条推荐!汕尾外烟真假“鱼目混珠”
近日,一场关于"汕尾外烟真假鱼目混珠"的消费争议持续发酵。记者实地调查发现,这个沿海城市近期涌现大量标榜"免税正品"的外烟销售网络,部分商家将仿冒香烟混杂在正规渠道商品中,形成以假乱真的灰色产业链。截至发稿时,汕尾市市场监管局已查扣涉事卷烟2300余条,涉案金额预估超800万元。
在汕尾城区经营便利店的林先生(化名)向记者展示了今年4月收到的"特殊货品"。某供货商以"海关罚没品"名义兜售的某品牌外烟,外包装与正品别无二致,但扫码溯源时却显示"该商品未在中国大陆地区销售"。"我们按每包低于市场价10元进货,没想到拆开发现烟丝颜色发黑,顾客投诉抽后有头晕现象。"第三方检测机构报告显示,这批香烟的焦油含量超标2.3倍,尼古丁含量异常波动率达47%。
这种"鱼目混珠"的乱象已引起监管部门高度警觉。5月16日,汕尾海关在红海湾码头截获的跨境货车中,发现12箱外烟与儿童玩具混装。现场关员发现,部分香烟条盒使用特殊印刷技术,在特定角度下才能显现防伪标识。更令人震惊的是,某批次查获的香烟中,正品与高仿品按照3:7比例混合装箱,消费者即使开箱查验也难以辨别。
烟草行业资深质检员李明向记者揭秘了造假者的"分层混淆"手法:将正品烟盒回收后,装入劣质烟支重新塑封;利用境外免税店购物小票伪造通关凭证;甚至开发出可修改生产日期的激光打码设备。在某网络论坛流出的"造假技术交流帖"中,有匿名用户详细讲解如何通过调整烟丝配比,使假烟燃烧速度与真品保持一致。
"这些鱼目混珠的操作是否构成系统化犯罪?"广东恒益律师事务所王律师指出,根据新修订的《产品质量法》,故意掺假行为可处违法经营额五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者将面临刑事责任。值得关注的是,部分销售终端采用"真烟展示、假烟出货"的调包计俩,今年3月深圳消费者陈女士在某烟酒店购买两条外烟,回家后发现条盒底部的镭射防伪贴被巧妙替换。
技术打假手段正在升级迭代。记者在汕尾市质检院看到,新投入使用的红外光谱仪可在30秒内识别烟丝成分异常。工作人员现场演示时,某款号称"原装进口"的香烟在检测中暴露出使用国产卷烟纸的事实。更隐蔽的造假方式也在浮现,某涉案团伙通过境外空壳公司注册品牌,生产"法律意义上的正品",实则完全不符合我国烟草制品安全标准。
在这场"鱼目混珠"的攻防战中,普通消费者如何自保?烟草专卖局工作人员建议,购买时可注意三点:正规渠道外烟包装必有中烟国际防伪标识;真品烟盒侧面的环保标志采用特殊油墨印刷,倾斜60度观察会变色;拨打12313烟草市场监管热线可即时验证条盒编码。不过这些鉴别方法正面临挑战,某电商平台下架商品中,发现使用正品编码批量复制的"克隆烟"。
跨境监管协作成为破局关键。马来西亚烟草总局向记者提供的资料显示,今年已协助中方拦截3批企图转运至汕尾的仿冒香烟,总重达5.6吨。这些货物报关时标注为"塑料制品",开箱后发现每支假烟都被密封在独立铝箔袋中。国际刑警组织数据显示,东南亚地区查获的假烟生产设备,有23%最终流向我国东南沿海城市。
随着专项行动持续深入,更多行业黑幕浮出水面。某物流企业安检影像显示,伪装成图书的包裹内页被掏空,填入排列整齐的烟支。更精明的走私者利用"化整为零"策略,通过二十余个关联账号分批寄递,单个包裹价值始终控制在刑事立案标准之下。这些发现促使海关部门升级"智慧缉私"系统,新增包裹关联性分析模块。
在"鱼目混珠"乱象的背后,暴露出新型涉烟违法活动的科技化特征。汕尾市公安局经侦支队负责人透露,某涉案团伙专门雇佣IT人员开发订货小程序,采用区块链技术分散存储交易记录。值得警惕的是,部分短视频平台出现"卷烟鉴定教学"账号,经追踪发现其IP地址与造假窝点存在地理关联。
截至5月20日,联合执法组已在汕尾地区摸排可疑仓储点17处,查处违法经营户43家。市场监管总局特别警示,消费者若发现外烟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或包装存在重封痕迹,应立即停止使用并举报。这场关乎公众健康的市场整顿风暴,正在撕破"鱼目混珠"者的伪装网,为构建透明有序的烟草市场筑牢防线。
版权声明:网站文章均为网络资源,如若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如若转载请添加网址:https://www.021xiongfeng.com/article/5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