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西东兴口岸的货运集散地比往常提前两小时亮起照明灯,叉车驾驶员老周发现,标注"五金配件"的木质货箱频繁出现边角渗漏烟丝的现象。这看似寻常的物流异常,揭开了一个隐秘的商业逻辑——越南外烟批发商正以"薄利多销"模式冲击中国市场。4月3日凌晨,防城港海关在跨境货车底盘夹层查获价值470万元的越南代工香烟,这批印着"出口转内销"字样的货品,单条利润不足8元,却以日均2.3万条的走量形成规模效应。

"现在卖十条的利润抵不过以前一条。"在凭祥经营边境贸易的李先生(化名)向记者展示了他的账本。这位从业七年的批发商坦言,自从越南代工厂推出"薄利多销"策略,他的客户群体从高端烟酒店转向了乡镇便利店。上周发往贵州的500件货品中,有83%的订单来自县级市场,这种下沉式销售正在改写烟草流通格局。李先生仓库里堆积的"特供版"越南香烟,外包装与正品无异,但批发价仅为国产同类产品的37%。

这种"薄利多销"的商业策略,在越南海关数据中得到印证。2025年第一季度,中越边境小额贸易项下的烟草制品申报量同比激增182%,而单笔交易均价下降至1200元,较去年同期缩水63%。河内某代工厂生产线监控显示,每分钟有1200支香烟完成封装,这些专为中国市场定制的产品,焦油含量严格控制在8mg/支以下,并添加薄荷、蓝莓等风味物质。工厂负责人透露,他们通过降低单支利润换取订单量,目前日均出货量可达37标准箱,是2024年同期的3.2倍。

今日消息!越南外烟一手批发“薄利多销”

市场的狂热催生了精密的供应链体系。记者暗访发现,越南海防市的代工厂实行"双线作业",白天生产符合当地法规的标准产品,夜间流水线切换为"薄利多销"特供版。这些没有条形码的香烟,经防城港某物流园分装后,外包装被替换为农机配件标识。更隐蔽的运输方式是将烟支拆散,混装入饲料编织袋,通过"蚂蚁搬家"式运输规避检查。业内人士指出,这种碎片化物流虽增加了15%的运输成本,但能将被查扣损失控制在3%以内。

消费者的风险认知与市场需求形成鲜明反差。广西疾控中心最新抽检显示,市面流通的越南代工香烟中,有29%存在重金属超标问题,部分产品的焦油含量实测值超出标注值173%。南宁某社区便利店老板王女士(化名)表示,明知这些"薄利多销"产品存在隐患,但每售出1条就有12元利润,这对月营业额不足3万元的小店颇具吸引力。更令人担忧的是,越南海关部门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个月查获的假冒代工香烟同比增长55%,这些使用工业香精调味的仿制品,正通过相同渠道流入市场。

执法部门与走私者的技术对抗持续升级。4月5日,凭祥海关启用毫米波断层扫描系统,在申报为红木茶几的货柜夹层中,发现采用"蜂窝结构"藏匿的越南香烟。这种新型藏匿手法,将200条香烟分散在128个独立隔间,即便部分被查获仍能保证整体利润。与之形成对照的是,越南谅山省近期查处的运输案件中,走私者将香烟压制成砖块状,伪装成建筑耗材跨境运输。海关缉私人员坦言,面对"薄利多销"带来的海量货品,现有查验力量仅能覆盖18%的过境车辆。

"薄利多销模式正在制造恶性循环。"国际贸易研究专家张教授指出,当批发商将毛利率压缩至5%以下,势必通过扩大销量维持收益,这倒逼代工厂提升产能,进而加剧走私规模。更严峻的是,部分国产香烟品牌开始仿效该策略,云南某烟厂近日推出的"惠民系列",直接将终端定价下调至越南代工烟同等水平。这种价格混战,导致正规渠道一季度卷烟销量同比下降29%,而市场监管总局数据显示,同期假冒注册商标案件数量上升了41%。

在这场"薄利多销"的狂欢中,最脆弱的仍是消费者权益。记者在暗访中发现,某越南代工香烟的防伪标识竟能通过官方验证APP扫描,后经检测发现是不法分子破解了数据接口。法律界人士提醒,根据《电子商务法》第二十七条规定,网络平台对经营者身份信息负有审核义务,但实际操作中,仍有23%的线上交易无法追溯货源。随着4月10日越南新型烟草禁令生效日临近,这种"薄利多销"的商业模式或将面临更大变数。行业观察者预测,政策调整可能引发代工订单量骤减,但也可能刺激传统卷烟走私进一步升级。在健康中国战略与市场规律的博弈中,如何平衡监管力度与商业活力,将成为考验各方智慧的长期课题。

今日消息!越南外烟一手批发“薄利多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