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顶级香烟生产厂家一手货源出厂就是低价“货比三家”
提醒!顶级香烟生产厂家一手货源出厂就是低价“货比三家”
近日,一则宣称"顶级香烟生产厂家一手货源出厂价直销"的广告引发社会关注,该广告以"货比三家更划算"为噱头吸引消费者,却在运营半个月内被曝涉嫌非法经营及售假。截至2025年4月10日,全国已有189名消费者向12315平台投诉,涉案金额超360万元,这场披着"厂家直供"外衣的非法交易链正被逐步斩断。
南京鼓楼区居民周某(化名)向记者提供了关键证据。4月2日,他在某社交平台看到"三家烟厂任你挑"的广告,添加名为"烟源直通车"的微信后,对方发来三家"顶级生产厂家"的比对信息:南京雨花石香烟报价分别为285元、273元、260元每条,较市场价低52%-55%。"客服强调这是'一手货源跳过中间商'才有的价格,还展示了生产车间的实时监控。"周某支付3120元订购12条香烟,收到的却是包装脱胶、烟支弯曲的劣质品,防伪二维码扫描显示"该批次未通过出厂检测"。
调查发现,该犯罪团伙采用"三位一体"的新型诈骗模式。其宣称的"货比三家"实为同一窝点分装的假冒香烟,通过篡改物流信息伪装成不同厂家发货。国家烟草质检中心检测报告显示,查获的"三家货源"香烟中,一氧化碳释放量超标4.1倍,苯并芘含量超国家标准11倍,部分烟丝中检出黄曲霉毒素B1。这种"偷梁换柱"的造假手段,使得消费者自以为精明的"价比三家"变成踏入陷阱的关键推手。
资金流向追踪揭示更严峻问题。该平台要求消费者通过虚拟货币支付,区块链数据显示,单笔资金经五次跨链转移后,最终流入菲律宾某离岸账户。这种"狡兔三窟"的洗钱模式,与2025年3月浙江警方破获的"金蝉脱壳"假烟案高度相似。更值得警惕的是,其比价系统内置"智能抬价算法",当检测到用户反复比价时,会自动调低某家报价制造"最优解"假象。
烟草行业分析师张明远指出:"所谓'一手货源出厂价'根本违背行业规律。"根据《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正规卷烟出厂后必须经省级烟草公司统一配送,任何"厂家直销"行为均属违法。数据显示,该平台宣称的"出厂价"仅为正品成本的33%,其低价本质是通过偷逃56.7%综合税费及使用劣质原料实现的。
该事件暴露新型网络售假的三重升级。其一,资质伪造智能化。犯罪团伙利用AI生成不同样式的《烟草专卖生产许可证》,某份电子证件甚至盗用已吊销企业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其二,营销话术场景化。培训手册显示,针对不同地域消费者会推送定制化比价方案:向北方客户强调"防伪激光标比对",给南方客户则突出"防潮包装对比"。其三,反侦察技术专业化。所有通讯记录采用阅后即焚模式,服务器每6小时迁移一次IP地址,电子合同密钥在传输后自动销毁。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受害者是从事物流行业的专业人士。武汉某快递站点负责人赵某(化名)坦言:"我特意检查了三家发货仓库地址,发现分别位于云南、湖南、江西才放心下单。"但物流轨迹分析显示,实际发货地均为昆明某城中村,犯罪团伙通过虚拟定位软件伪造多地发货信息。这种"瞒天过海"的技术手段,使得普通消费者的"货比三家"完全失去意义。
法律专家陈立强调,参与此类交易可能面临多重法律风险。根据《刑法》第214条,销售假冒注册商标商品罪起刑点为5万元,而该案中单个代理商的月均销售额已达12.7万元。更严重的是,若被认定明知假烟仍参与"价比三家"推广,可能构成共同犯罪。目前已有3名下级代理商因涉嫌洗钱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市场监管总局4月9日披露,已锁定该团伙在安徽亳州的实体加工点。犯罪嫌疑人租赁废弃食品厂改造生产线,使用工业香精掩盖劣质烟丝的霉味。现场查获的账本显示,其单日最高产量达2300条,通过"货比三家"话术销售的假烟利润率高达620%。这种暴利驱动下,即便面临10年以上有期徒刑,仍有不法分子铤而走险。
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布紧急警示:正规香烟交易必须符合"四流合一"原则,即合同流、货物流、发票流、资金流完全统一。凡宣称"跳过监管""厂家直供"的"货比三家"均属违法。建议消费者登录"国家烟草专卖局政务服务平台"查验经销商电子许可证,若发现香烟存在刺鼻异味或包装瑕疵,应立即拨打12313专线举报。
这场"货比三家"的闹剧虽已进入收尾阶段,但其揭示的新型网络犯罪手段具有警示意义。正如公安部经济犯罪侦查局负责人所言:"任何试图利用技术手段规避监管的非法经营行为,终将难逃法网。"截至发稿,江苏、安徽两地警方已查获假冒"顶级厂家"香烟4300余条,冻结涉案资金账户9个,这场针对新型售假产业链的围剿行动仍在持续深入。
版权声明:网站文章均为网络资源,如若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如若转载请添加网址:https://www.021xiongfeng.com/article/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