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关注!免税香烟批发挑战价格全网最低“物超所值”
第一关注!免税香烟批发挑战价格全网最低“物超所值”
近日,一则关于“免税香烟批发价格全网最低”的广告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某跨境电商平台商家宣称通过“特殊渠道”获取免税香烟货源,以“物超所值”的批发价向全国经销商供货,其标榜的售价较市场流通产品低出30%-45%。这一异常现象已引起海关部门、市场监管总局及烟草专卖局的多部门联动调查。
据知情人士透露,该批号称“免税直供”的香烟主要涉及“中华”“黄鹤楼”等高端品牌,商家通过短视频平台和即时通讯软件发展二级代理商,采用“预付30%订金、货到付款”的交易模式。记者以采购商身份暗访时,某自称“海南免税仓直营”的客服人员出示了标注“中国免税”字样的包装箱照片,并承诺“全网最低价假一赔十”,但当问及具体报关单号和完税凭证时,对方立即终止对话。
海关部门7月2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共查获走私卷烟案件127起,涉案金额达4.3亿元,其中利用跨境电商政策漏洞进行香烟非法流通的案件占比升至37%。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涉事商家宣称的“价格全网最低”策略,与走私案件中常见的“低价倾销”特征高度吻合。烟草行业分析师指出,正规免税香烟流通需经过严格审批,单条香烟的完税成本就包含56%的消费税和11%的进口环节税,所谓“物超所值”的报价已明显低于合法经营的成本底线。
在“价格全网最低”的诱惑下,部分零售商开始冒险采购。浙江义乌某烟酒行经营者向记者透露,6月中旬曾收到类似报价单,“硬中华每条报价比正规渠道便宜800元,确实很有吸引力”。但7月19日该商户收到的一批货物中,超过60%的香烟经鉴定为高仿制品,烟丝质量与防伪标识均存在明显问题。这种“真假混卖”的套路,让追求“物超所值”的采购商面临重大经营风险。
市场监管总局7月22日更新的企业信用公示系统显示,涉事商家的注册地址位于某自贸试验区内,但其申报的经营范围并不包含烟草制品批发。法律专家强调,根据《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未取得烟草专卖许可证的企业或个人经营烟草批发业务,涉案金额超5万元即构成非法经营罪。而所谓“免税香烟批发”的宣传话术,实际上是对“跨境电商零售进口”政策的刻意曲解——该政策明确规定,每人每年26000元的免税购物额度仅限于自用,严禁用于商业转售。
随着事件持续发酵,“价格全网最低”的真相逐渐浮出水面。广东海关缉私局7月23日披露,近期在珠江口某非设关地码头查获的走私香烟案中,涉案团伙的作案手法与本次事件高度相似。犯罪嫌疑人为规避监管,将整柜香烟伪报为“塑料制品”申报入关,再通过物流公司分散发往全国。这种模式既能实现“全网最低价”的成本控制,又给消费者维权制造了巨大障碍。
面对“免税香烟批发”乱象,中免集团等持牌企业近日加强渠道管控。海南离岛免税店自7月20日起启用“溯源码+人脸识别”系统,要求顾客出示离岛交通凭证且必须本人提货。烟草专卖局同时升级电子追溯平台,所有合法流通的卷烟外包装均需加贴具有射频识别功能的电子标签。这些举措从供应链端封堵了“物超所值”的非法流通路径。
在行业规范持续加强的背景下,所谓“挑战价格全网最低”的商业噱头正遭遇法律与市场的双重打击。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提醒,购买明显低于市场价的烟草制品不仅面临财产损失风险,根据《烟草专卖法》第34条规定,明知是非法渠道卷烟仍进行销售或购买的,最高可处违法经营总额五倍罚款。当“物超所值”的诱惑触碰法律红线,等待投机者的终将是得不偿失的结局。
版权声明:网站文章均为网络资源,如若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如若转载请添加网址:https://www.021xiongfeng.com/article/8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