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卖烟的微信推荐几个“倚老卖老”

近日,多个标榜“倚老卖老”的微信售烟账号引发舆论关注。这些商家以“老字号代购”“资深渠道商”为名,利用社交平台隐蔽销售香烟,甚至打出“三代烟草人信誉担保”等话术诱导消费者。记者调查发现,这种“倚老卖老”式营销背后,实为非法经营与售假并存的灰色产业链。

4月2日,杭州市民王女士(化名)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称,其在微信添加名为“老烟枪直营”的账号后,被对方“三十年烟草行业沉淀”的宣传吸引,以每条低于市场价60%的价格购入“免税中华烟”。到货后却发现,香烟包装粗糙、防伪标识缺失,经杭州市烟草质量监督检测站鉴定为高仿假烟。当王女士要求退货时,卖家却以“老人创业不易”为由拒绝退款,并威胁公开其“知假买假”的聊天记录。

此类案件并非孤例。据国家烟草专卖局2025年第一季度执法通报,全国已查处利用“老年”“传承”等标签进行非法售烟的案件842起,涉案金额超1.7亿元。这些商家深谙“倚老卖老”的心理战术,往往将微信头像设置为老年卡通形象,朋友圈定期发布“老父亲深夜打包发货”等场景照片,甚至伪造“烟草局退休员工”身份骗取信任。

“这类‘倚老卖老’式营销正在升级犯罪手法。”浙江省烟草稽查总队负责人透露,近期查获的某团伙利用AI换脸技术,将年轻成员的实时视频通话画面替换为老年人形象,使消费者误以为交易对象是“靠谱长辈”。该团伙通过虚构“帮子女清库存”“退休发挥余热”等故事,3个月内非法获利超300万元。

热搜!卖烟的微信推荐几个“倚老卖老”

法律界人士指出,“倚老卖老”不应成为违法行为的护身符。北京某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李明(化名)表示,根据《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未经许可经营烟草专卖品,非法经营数额超5万元即可追究刑事责任,“犯罪主体年龄不影响定罪量刑”。这一观点在司法实践中得到印证——2025年3月,江苏盐城某63岁犯罪嫌疑人因通过微信销售假烟130余万元,被法院以非法经营罪判处有期徒刑7年。

监管科技与犯罪手段的博弈日趋激烈。腾讯安全团队负责人向记者证实,平台近期升级语义识别模型,将“倚老卖老”“家传渠道”等87类涉烟暗语纳入监测库,并运用区块链技术追溯资金流向。4月1日,深圳警方联合烟草部门破获的案件显示,犯罪团伙利用老年人银行账户分流赃款,企图以“赡养费”名义规避审查,仍被大数据风控系统识破。

消费者权益保护领域专家提醒,真正的“老字号”绝不会在微信违规售烟。中国消费者协会4月3日发布的警示强调,所有合法卷烟均带有32位激光防伪码,可通过“中国烟草市场监管”微信公众号验证真伪。“部分商家‘倚老卖老’鼓吹特殊渠道,实质是为售假寻找合理性。”北京市烟草专卖局稽查员刘峰(化名)建议,发现类似账号应立即保存证据并拨打12313举报。

在这场“倚老卖老”与法律底线的较量中,技术赋能正在重塑监管格局。随着《电子烟管理办法》修订稿新增“网络生态治理”专章,以及人脸识别签收系统在快递行业的推广应用,违法分子可钻的空隙日益收窄。而对社会公众而言,唯有破除对“老资历”的盲目信任,坚守合法交易底线,才能避免成为灰色产业链的受害者。

热搜!卖烟的微信推荐几个“倚老卖老”

(本文案例来源于国家烟草专卖局公开通报及多地执法部门提供素材,人物姓名、账号信息均作隐匿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