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涉及全国多地保税仓的异常流通现象引发监管部门高度警觉。国家烟草专卖局8月12日通报,长三角、珠三角地区部分企业利用跨境电商政策漏洞,通过虚构贸易背景实施"囤积居奇",导致万宝路、七星等热门外烟品牌市场供给波动,单条批发价较正常水平上浮23%-45%。这场以"精品外烟"为标的的投机操作,正冲击着国内烟草市场秩序。

独家爆料!精品外烟批发零售总仓“囤积居奇”

在上海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记者暗访发现某仓储企业囤积的健牌(冰蓝)总量达18万条,远超其备案跨境电商零售额度47倍。这些货物以"暂存待分拨"名义滞留保税仓超120天,涉嫌违反《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商品清单》中"保税货物60日内须完成清关"的硬性规定。知情人士透露,此类"囤积居奇"行为多通过关联公司循环订仓制造虚假需求,伺机在价格高位时突击清关套利。

市场异动数据印证监管担忧。广州白云机场海关8月15日披露,7月以来申报进口的555(金锐)香烟同比激增320%,但同期实际零售量仅增长18%,近83%货物流向不明。这种"高报低销"的异常现象,使得深圳、东莞等地实体店出现阶段性断货,而部分线上平台却涌现大量加价30%销售的"保税直发"链接,形成典型的"囤积居奇"市场特征。

独家爆料!精品外烟批发零售总仓“囤积居奇”

执法部门的雷霆行动揭开黑灰产业链。8月17日,杭州海关联合烟草专卖局突击检查钱塘新区某智能仓库,现场查获未申报的骆驼(蓝莓爆珠)7.2万条,货值超2600万元。该仓库温度控制系统显示,涉案香烟已在此囤积超5个月,仓储管理日志中存在117次虚假出库记录。执法人员指出,这种"囤积居奇"操作不仅扰乱市场价格,更可能因长期存储导致卷烟品质劣变,威胁消费者健康。

独家爆料!精品外烟批发零售总仓“囤积居奇”

供应链端的异常信号引发连锁反应。宁波舟山港集装箱动态监测显示,8月前两周标有"电子配件"的40尺冷链柜到港量同比增长215%,开箱查验发现其中32%实际装载大卫杜夫(炫黑)等外烟。某国际货代公司业务经理坦言,为规避"囤积居奇"嫌疑,投机者开始采用"化整为零+货类伪装"的新手法,将单批货物拆分成数十个关联度低的报关单,大幅增加监管难度。

行业专家的深度分析揭示投机逻辑。中国烟草流通协会发布的《外烟流通风险评估报告》指出,当前"囤积居奇"行为的资本杠杆率普遍达1:8,投机者只需支付12.5%保证金即可锁定保税仓资源。这种高杠杆模式使得市场价格波动敏感度提升300%,8月14日南京某保税仓发生的集体违约事件,直接导致爱喜(幻变)单日批发价振幅达51%,创近五年最高纪录。

面对复杂形势,监管体系的科技反制正在升级。全国海关现已启用"烟草流通穿透式监测平台",通过对接78个数据源实时追踪外烟流向。在天津东疆保税港区,海关关员向记者演示了如何通过集装箱载重变化曲线识别"囤积居奇":正常周转货物重量波动曲线呈锯齿状,而囤积货物则显示为长达数月的水平直线,这种数字画像技术使异常仓识别准确率提升至91%。

涉事企业的辩解暴露行业潜规则。某涉"囤积居奇"被查公司负责人在听证会上声称,超期仓储系"等待最佳销售时机",并出示23份形式完备的购销协议。但调查显示,协议买方均为注册资本低于10万元的壳公司,且付款账户存在明显资金闭环。这种"左手倒右手"的把戏,正是"囤积居奇"投机者的典型操作手法。

截至本报道时,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更新"铁拳行动"成果:8月以来全国已查处违法囤积香烟案件41起,涉案总额超5.3亿元,12家企业被吊销烟草专卖许可证。这场针对"囤积居奇"的专项整治,不仅关乎市场价格稳定,更是对新型跨境套利模式的精准打击。当记者离开上海自贸区时,电子公告屏正滚动播放着最新警示:保税仓周转率纳入企业信用评级核心指标,任何异常的"囤积居奇"行为都将面临联合惩戒。

(本报提醒:吸烟有害健康,未成年人禁止购买烟草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