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快讯!精仿香烟进货渠道一手货源“源源不断”

近日,福建省漳州市公安机关破获一起特大制售精仿香烟案,揭开了"一手货源"背后隐秘的跨境产业链。7月28日凌晨,执法人员冲击位于龙海区港尾镇的一处地下加工厂,现场查获仿制"中华""芙蓉王"等品牌的精仿香烟成品23万支、半成品烟支41万支,以及激光打码机、烫金包装机等专业设备。这场代号"净烟2023"的专项行动,暴露出精仿香烟进货渠道"源源不断"的黑色生态。

今日快讯!精仿香烟进货渠道一手货源“源源不断”

"他们说是‘厂家直供’,没想到全是假货!"在晋江市经营便利店的小林(化名)向记者讲述了亲身经历。6月中旬,一名自称"区域总代理"的男子上门推销,出示了印有"免税专供"字样的样品香烟,承诺"进货价只有市场价的四成"。小林支付2.3万元订购了50条"软中华",到货后却发现烟盒上的防伪标识在紫光灯下无法显示完整图案。"对方手机号变成了空号,仓库地址也是假的。"小林的遭遇折射出当前精仿香烟销售的新动向——通过虚构"一手货源"身份骗取商户信任。

今日快讯!精仿香烟进货渠道一手货源“源源不断”

业内人士透露,这些"源源不断"的非法进货渠道依托多重伪装手段。办案民警在涉案电脑中发现,犯罪团伙使用"茶叶贸易公司"名义注册了17个电商平台店铺,商品页面展示的均为正品香烟图片,实际发货时却调换成精仿产品。更令人震惊的是,部分不法分子甚至伪造了《烟草专卖生产企业许可证》电子版,通过PS技术修改企业名称和许可证编号,以此骗取下游经销商信任。

"精仿香烟的‘创新’速度已经超出监管预期。"中国烟草学会副秘书长周明辉指出,最新查获的仿制烟支使用了"三明治"结构——两端填充正规烟丝,中间混入劣质烟叶,这种工艺能让快速检测设备误判为合格产品。检测数据显示,这类精仿香烟的焦油释放量达到15.3mg/支,超出国家标准53%,长期吸食将大幅提升肺癌风险。

随着调查深入,一条涉及多个省份的"灰色通道"浮出水面。8月1日,厦门海关在查验一批申报为"塑料玩具"的跨境包裹时,发现内藏精仿香烟1200条。报关单显示的发货方为香港某贸易公司,但经核实该公司并不存在。海关缉私局人员透露,犯罪团伙利用"水客"分批携带烟支入境,再通过物流公司"化整为零"发往全国,单日最高流转量可达5万支。

今日快讯!精仿香烟进货渠道一手货源“源源不断”

这场"源源不断"的非法供给正在冲击正规市场秩序。福建省烟草专卖局监测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全省卷烟零售户平均毛利率同比下降2.7个百分点,部分地区甚至出现"正品滞销、假货横行"的倒挂现象。在莆田市涵江区经营烟酒行十余年的陈老板无奈表示:"现在年轻人进店就问有没有‘特殊渠道’的货,我们守法商户反而被贴上‘暴利’标签。"

健康隐患与金融风险交织的困局引发多方关注。8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披露,某涉案团伙利用香烟销售资金流转掩盖虚拟货币交易,半年内洗钱金额超8000万元。反洗钱专家提醒,精仿香烟交易常伴随"货到付款+现金结算"模式,这种脱离电子支付的交易方式极易成为非法资金漂白工具。

面对猖獗的"进货渠道",技术防控手段遭遇新挑战。记者暗访发现,部分精仿香烟卖家开始使用"电报"等加密通讯工具进行交易,全程采用比特币结算。在某群组内,"一手货源"供应商声称可以提供"海关扣押单"和"质量检测报告",甚至承诺"被查获包赔损失"。对此,网络安全专家王宇表示:"这类去中心化交易模式让传统侦查手段难以追踪,需要建立跨部门的数字化协同机制。"

截至本报道时,最新线索显示部分精仿香烟生产窝点已向偏远地区转移。8月5日,南平市警方在武夷山脉腹地发现一处利用废弃养殖场改造的非法加工点,现场查获的自动化卷烟机每小时可生产1.2万支烟支。办案人员指出,犯罪团伙通过架设伪基站干扰无人机巡查信号,并在主要道路设置暗哨,形成了严密的"反侦查网络"。

值得警惕的是,"源源不断"的非法供给正在向青少年群体渗透。福州市疾控中心近期调查发现,15-24岁吸烟者中,32%曾购买过精仿香烟,较去年同期上升18个百分点。公共卫生专家呼吁,应在中学健康教育课程中增加烟草制品鉴别内容,同时强化社交平台涉烟广告的智能筛查。

这场关乎公共健康与经济安全的较量远未结束。8月7日,国家烟草专卖局宣布启动"金盾2023"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打击跨境制售精仿香烟链条。但法律界人士指出,现行《烟草专卖法》对网络售假行为的处罚力度仍显不足,亟待通过司法解释填补监管漏洞。随着中秋国庆旺季临近,这场阻断"一手货源"的攻坚战,仍需社会各界形成合力。